“雙手釀出幸福味,多姿多彩貴于勤……”7月3日傍晚,宜賓市高縣慶嶺鄉橋坎村,村支書秦培剛正帶著文藝表演隊的村民排練自編自演的歌舞劇。“在重大節日和活動中誦家訓、樹家風,不僅凝聚了人心,更發揮了優秀傳統文化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宜賓市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正成為宜賓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是宜賓市基層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強陣地建設的一個探索。(7月10日 《四川日報》)
村支書帶領村民排練自編自演的歌舞劇,構筑起一道亮麗的社區家風、街道文化景觀。在黨中央大力倡導黨員干部率先垂范、弘揚優秀家風的今天,宜賓市高縣慶嶺鄉舉辦的“誦家訓樹家風”表演,激起的是文化傳承、家風傳承的層層波浪。這樣的活動充滿了激情,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比之那些不倫不類的“歌舞表演”不知強過多少倍。誦讀經典,弘揚美德,傳承家風,樹立正氣……這樣健康而意義深遠的活動永遠值得點贊。
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論述: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這一精辟論述,道出了家庭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們的國家、民族、社會都是有千千萬萬個家庭組成,良好的黨風政風也是由許許多多良好的家風匯聚,因此抓黨風政風建設,當從抓家風建設開始。
說到“家風”,自然想到“家規家訓”,有了好家規,才能有好的家風,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在中國,“家規家訓”可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家規家訓的盛行,當數明清時期。明朝的《朱子家訓》更是家喻戶曉,“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早就成了千古名句;周恩來總理的十條家規,更是干部作風建設的一面鏡子,其中的“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抓住了領導干部的“家人”們最不放在心上,又最容易違反的“規矩”,給自己,更是更廣大干部敲響了警鐘。
宜賓市高縣慶嶺鄉抓住“重大節日”這一契機,把家風建設與黨風政風社風的建設結合起來,是非常明智的舉措。從近年落馬的“老虎”“蒼蠅”來看,有幾人與家風沒有關系?家風不正,就常常“后院起火”;家教不嚴,就往往“禍起蕭墻”。作為黨員干部,誦家訓、樹家風、揚美德、作表率,既是家風建設的需要,更是黨風廉政建設的需要。
“誦家訓樹家風”承載著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和睦幸福,承載著黨組織加強黨風政風建設的良苦用心,構筑起一道很不一般的文化景觀。這道景觀承載著用家風傳承引領黨風政風的重任,是一箭數雕之舉。我們的黨員干部們在這道獨特的風景中,扮演著多重角色,但核心內容是要發揚家風美德,作好下級、民眾的表率。惟其如此,整個社會的風氣才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好勢頭,向著燦爛的未來挺進。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