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痕跡管理”在基層工作中被廣泛應用。其優勢在于通過保留下來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有效還原干部對工作的落實情況,供日后查證。部分基層干部反映,為避免在上級檢查時被問責,日常工作中,他們不得不過分在“留痕”上做文章,此舉嚴重背離了痕跡管理的初衷。(7月26日,半月談)
分解責任、推動落實、強化監督,“痕跡化”管理方式必不可少。呈現一項工作的推進情況,自說自話肯定不行,還需要相對客觀的載體。因此,在許多地方,用文字、圖片、視頻等材料,呈現工作在各個階段的開展情況,確保責任層層分解落實,這已經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通過工作留痕,上級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工作中做了什么,使得虛化的內容更加具體,既為上級監督檢查提供了依據,也為下級干事創業提供了證明。
但是,如果大家都在“痕跡”上繡花,不計成本、不問代價,最后的結果往往是削足適履、本末倒置。這些年,為了痕跡而加戲、為了迎評而做假的橋段,說不上俯拾即是,起碼司空見慣。掃大街的要“痕跡”,搞后勤的要“痕跡”……材料一堆堆、成本一摞摞,最后免不了束之高閣的命運,純屬浪費。
表面上看,“痕跡管理”是負責任的表現,但實際上,這樣被濫用的“痕跡管理”卻充分說明某些地方的管理和治理缺乏智慧。痕跡管理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好,既能明確權力和責任的關系,對日常工作起到約束、監督的作用,提高干部職工的責任感,也能通過信息整合找出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實現工作流程的不斷優化。運用得不好,既增加工作量,影響工作效率,也會滋生形式主義。所以在痕跡管理中要根據專業的實際情況,摸索最適合的方法,實現用最優的路線、最少的環節達到最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