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魯國人擅長編草鞋,他妻子擅長織白絹。他想遷到越國去。友人對他說:“你到越國去,一定會貧窮的。”“為什么?”“草鞋,是用來穿著走路的,但越國人習慣于赤足走路;白絹,是用來做帽子的,但越國人習慣于披頭散發。憑著你的長處,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這樣,要使自己不貧窮,難道可能嗎?”
這個故事叫《所長無用》,本來有“專長”,但到了另外的地方就一無所長,因為每個人都不會是“全才”。記得韓寒曾說,全才是人中之王,可惜沒有,所以我們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給拿掉,并強調時代需要的只是人才。確實,所謂“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而魯國的這對夫妻,擅長“編草鞋”“織白絹”,也算是專業“人才”,而想到根本不需要“草鞋”“白絹”的越國去發展,就“所長無用”了。因此,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當前的扶貧領域中,下派干部的“精準”考慮非常重要。
近年來,從“大學生村官”到“第一書記”,各級各部門可謂下了大功夫,花了大力氣。應當說,這來自大學校園和各級組織的兩股力量,與各村“兩委”,擰成了一股非常有力量之繩,在脫貧攻堅中起作中堅作用。然而,特別是“第一書記”,肩上扛的是脫貧攻堅的主要責任,但畢竟“人無完人”,如果選派時只從某些方面著眼,籠統地進行選派,那就有將擅長“編草鞋”“織白絹”的人派往不需要“草鞋”“白絹”的越國的現象。這樣,自己的“專長”得不到發揮,工作起來肯定被動,成效當然就可想而知了。
如何精準地選派優秀人才到基層呢?在許多地方,下派干部的基本條件包括四個方面:政治素質好,有較強工作能力,有兩年以上工作經歷,具有正常履行職責的身體條件。這些人不是百姓選出來,而是上級派下來。一切工作都要他們從頭抓起,也有利于一些歷史頑癥的解決。因此,“第一書記”就是村民的掌舵人,對于上,他們代表民意;而對于百姓,他們則代表政府,肩負著黨的方針政策上傳下達的重任。
倘若各級黨委、組織部門不深入調查研究,稀里糊涂地“選派”,那就很有可能派出專長“不對路”的干部。比如,某村是個窮村,但旅游資源、土地資源等都比較豐富,就是“養在深閨人未識”。這樣的村,就該選出在“擴大宣傳”、“招商引資”等方面有一定專長的“第一書記”來領導,才有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倘若不假思索,選派出一位只善于“調解糾紛”,但外宣意識不強,外交能力較差的人來扶貧,哪怕他再“熱心”、再“無私”,也不可能干出多大的成績來。
為此,下派的選拔過程十分重要,能否選派出“德才兼備”的領頭雁是此項舉措能否成功的關鍵。這樣,各級黨委、組織部門在這項工作中的運作就不可小覷。在這一過程中,要對被派對象進行全面考查,弄清楚每個人的個性特長;還要將應派“第一書記”的村進行“問題梳理”,什么樣的“問題”選派什么樣的“人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人。這樣,才能將“編草鞋”的選派到需要“草鞋”的鄉村,“織白絹”的選派到需要“帽子”的村社。
“理論聯系實際”是我們黨一貫的主張,在選派扶貧干部時,若“依葫蘆畫瓢”,用同樣的標準或局部的印象來衡量,那就于干部、于群眾都極為不利,更不利于地方的發展。人才選派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程,必須抓好雙邊的“精準”,一是被選派干部的能力專長,二是對象村社的背景、民情、基礎、地理位置等存在的差異和“問題”。只有做到這兩個“精準”,“做草鞋”“織白絹”的人才才能“所長有用”,基層工作才會推陳出新、蒸蒸日上!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