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確保2020年農村貧困居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近年來,各級人民政府和社會各界千方百計想法出力,精準開展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然而,因生態環保意識欠缺和具體操作不當等因素,扶貧過程中,少數地方也出現了一些生態環保問題,遲滯了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步伐。這些問題值得關注。
一是少數地方政府缺乏全面整體、統籌兼顧的科學規劃,導致個別地方扶貧工作無序開展,造成環境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損害。二是致富產業選擇不當,且過度單一,破壞地方生物多樣性,出現個別生態環境問題。三是修路、建房等扶貧工程缺失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導致良好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四是精準扶貧工作中缺少環保元素,未能顯著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和貧困居民生活質量。
我國扶貧工作關系著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在扶貧過程中,要對可能造成的環境問題預先考慮,實現扶貧與環保雙贏共進。筆者認為,首先,國家層面應適時出臺和完善有關扶貧規則制度、技術標準、評價方法、評估規范等。指導地方政府編制具體扶貧規劃,并對扶貧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定全面整體、統籌兼顧的科學規劃,合理利用環境資源,切實改善生態環境,實施脫貧攻堅計劃,確保貧困農村居民如期進入到全面小康社會。比如,異地搬遷扶貧工程涉及環境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較多,在實施此項工程時,要有具體規劃,并要根據環境敏感程度,進行不同深度的環境影響評價,采取生態環保措施。
其次,產業規模化發展是致富的基礎,正確選擇發展主導產業是脫貧的前提。在精選發展產業時,應注重生態環保問題。要認真進行調查研究,精準識別自然生態稟賦和生態環境容量,弄清楚地方環境承載能力,選準地方經濟發展產業,適度擴大規模,推進產業規模化,并對產品進行深加工,加大循環經濟發展。要兼顧生物多樣性。避免一個地方過度發展單一產業,導致地方生態環境退化或惡化。產業要多種數項經營,因地制宜擴大規模。要嚴格進行生態示范工作,識別外來物種危害,有選擇性引進外來物種,發展當地經濟。
第三,修路、建房等扶貧工程中,應按避免、減緩、補償和重建的生態環保原則,采取環保措施,防治生態破壞。凡涉及很難恢復的敏感生態保護目標,如特殊生態敏感區、珍稀瀕危物種時,必須提出可靠的避讓措施或生境替代方案;涉及采取措施后可恢復或修復的生態目標時,應制定恢復、修復和補償措施。各項環保措施要有針對性,要提出實施時限和估算經費,要與扶貧工程同時進行環保工程的設計、建設和驗收,確保生態環保措施落實到位,發揮效果。
第四,扶貧要有當代生產或生活氣息,添加生態環保元素。要大力進行環保宣傳,讓農村貧困人口受到普遍環保教育,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自覺保護或維護自己的家園。要選擇地區、典型村莊,建設實用環保工程,變農業生產廢棄物為資源,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農居生活環境。比如,秸稈還田、改廁建沼氣池等。提升貧困人口生活質量。要引導農民走有地方特點的生態農業發展之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生產與管理以及運營方式,吸收中國傳統農業精華,實現“高效、優質、高產、生態”農業生產。加快貧困人口脫貧步伐。比如,擇土配方,安全高效使用農藥和化肥。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環境報2016年1月27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