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前后都是農村問題集中暴露的時間段。農村出身的知識分子、中產階級,以及帶著選題回家過年的記者,從田間地頭和炕邊鍋沿發回一篇篇“返鄉筆記”、“鄉村調查”。今年也不例外。由“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開篇,到“上海女子因江西男友家中晚餐而分手”貫穿全局,再穿插以“安徽農村新春豪賭見聞:一年打工錢不夠打牌”等報道,讓人發現了“另一個中國”。
新京報:
其實“另一個中國”不在遠方,也未必要春節才能發現。多少餐廳服務員、快遞小哥、工地上的陌生身影,都是來自“另一個中國”的信使。很多人只是習慣當他們是隱形人罷了。而解決農村問題最關鍵的一把鑰匙,就在城市里。比如,如果億萬打工者能在城市安家,留守兒童、隔代撫養等痼疾自然消散。隨著情人節一聲號響,城市進入工作模式,那些被發現、被議論、被夸大的農村問題,還有機會被關注、被解決嗎?每個真正關心中國未來的人,都該直面“另一個中國”。
北京青年報:
必須檢討的是,當經濟發展的進程自發地從鄉村汲取著勞動力這個最寶貴的“血液”時,公共政策是否對這個自發進程給予了必要的修正和補償?常看到出國歸來的中國游客發出這樣的感慨:看中國的城市,發達程度已經不輸于世界任何一座城市,但中國的鄉村要追上發達國家,至少還要50到100年。如此嚴峻的現實,以“孔雀女要不要嫁鳳凰男”這樣的議題呈現,證明它已經讓包括城里青年在內的大多數人感到疼痛,確實到了必須痛下決心予以解決的時刻。
京華時報:
“返鄉日記”的受關注程度,標記著城鄉差距的凸顯程度。說到底,它不是一場文明的沖突,只是一種因無法同步發展而產生的陌生感。也許對于更多的“返鄉日記”作者來說,他們只是忠實地記錄,透過他們所代表的現代都市文化打量和審視鄉土中國現實。而我們永生留守于農村的父輩們,只是惶然地接受這樣一種打量,往往無力作出任何辯解。回到出生之地,我們才真切地體會到“城鄉差距”表述的是怎樣一種現實。但僅有體會是不夠的。我國城鄉差距客觀存在,直面這種差距,就是直面中國城鄉社會二元結構的最大現實,需要有一份從容和包容。但僅有從容與包容也是不夠的。在看到更多“返鄉日記”的同時,我們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在鄉日記”;與其冷冷地打量,不如實實在在地反哺與交融。這其中當然包括政策的扶持、機會的平等、權利的尊重等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西都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