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有個挺火的新聞,題目叫做《上海女孩跟男友回農村過年,見第一頓飯后想分手》,說一位小康家庭的上海女生,過年跟江西男友回農村,交通不方便一路顛簸,但見到第一頓飯她后悔了,決定和男友分手并立即回上海。圖文并茂,槽點滿滿。
有人說那個姑娘缺乏教養,有人說那個男孩兒的家里多少也要盡力做些改變和準備,更有人提到只要有愛,就能攜手戰勝一切之類的。決定都是他們的,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去評價他們愛不愛,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我們可以旁敲側擊“鄉村的未來”等時髦的議題。
每年春節,朋友圈里的人從不同角度描述著故鄉,既有“千里來尋故地,舊貌換新顏”的喜悅,也有“只有農村沒有鄉村,只有哀愁沒有鄉愁”的嘆息。上升到國家層面,“三農”問題雖然一直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中國的農村與農村之間卻有著不同的貧富程度。其中,富裕起來的鄉村不乏有借著當地特色的農產品的力量。
90后小伙顏帥是棗莊山亭區徐莊人,和其他人不一樣,顏帥畢業后沒有選擇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他的家鄉農村,在網上賣起了自家地里的小米。顏帥常說,“無論走到哪里,永遠難忘的是那片生我養我的土地。”因為對土地的熱愛,顏帥的夢想也很樸實,“就是希望把最純正的農家糧食送到老百姓身邊,讓老百姓每天都能吃上最健康的糧食。”也正因為網上的生意,村里種植小米的農戶們,收入也提高了。
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進程中,農產品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是農村人重要的經濟來源。一些農產品深藏大山,不被人熟知;一些農產品在當地紅紅火火,但卻走不出去。針對農產品如何“走出去”的問題,網庫集團采取“互聯網+產業”方式,通過政府引導、網庫技術支持、企業參與、第三方配套服務等多方保障,以產地為中心輻射全國,讓特色農產品走出一條致富路。同時,網庫電商學院也為各地培養電商人才,為發展農村電商提供了人才保障。如今,在廣大山區,一大批農民借著互聯網,激活了山鄉綠色產業發展,成為拓寬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人民日報》評論說:“鄉村,始終是中國人的出發點、歇腳處和目的地。”在互聯網時代,鄉愁何處安放?鄉愁,可以是朋友圈里一句關于故鄉感情的抒發;鄉愁,也可以是放棄城市,致身家鄉,借助“互聯網+”讓夢想生根的行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電商新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