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市扶貧移民局一名負責人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夾江被發現貧困戶作假確有原因。暗訪組成員王新國也表示,此次事件屬于貧困戶“烏龍事件”。(南方周末2月28日)
“烏龍”之下必有因。梳理夾江“作假”之事,毫無聲息的暗訪和通報,“中招”委實有點冤。表面上看,這是諸多巧合趕在一起,根子里其實是因為扶貧監督檢查機制不完善,在暗訪中只有“標準程序”,沒有顧及到“例外”的存在,判斷結論“一刀切”,沒有給地方和干部解釋的機會。
嚴格標準、快刀處置固然沒錯,但也需要容錯糾正、特事特辦。“扶貧”只有兩個字,對象卻有千千萬,五花八門的情況存在于基層農村。在堅持扶貧本質不變、脫貧效果不打折的前提下,既需要“按方抓藥”,也得用用“偏方”管事,兩者都是為了同樣的“療效”。假如扶貧干部辦事不能變通,又如何能適應底下千姿百態的貧困“景象”?
因此,扶貧干部應有用“偏方”的權力,給予他們足夠的容錯探索機會,如此才能最大程度避免檢查“烏龍”。至于怎么給機會,關鍵在于改進監督檢查機制。
有一種現象:檢查一來,材料一大堆,有用沒用,先有再說。結果是:準備的人辛苦得要死,檢查的人看看厚度了事。這樣的檢查方式不適合扶貧工作,也不該在扶貧工作中存在。材料應來自實際工作需要,絕非邏輯合理即可。要讓干部扶貧,必須保證時間的自由支配度,讓他們主動去思考、去落實,而不是疲于準備無用甚至有時編造的文字和數字。畢竟,扶貧的最終效果不在材料中,而在真實的改變中體現,在百姓的評價里定級。破除“迷信”扶貧材料,這應是扶貧和扶貧檢查要引起重視的一件事。
偏信則暗,兼聽則明。檢查“烏龍”事件往往來自信息的不對稱,避免出錯的有效方法就是“兼聽”,不聽信“一面之詞”。具體到扶貧工作,調查和暗訪既要問貧困戶,也要問非貧困戶,更要問黨員干部,不能選擇性“失聰”,更忌傾向性“套話”。“兼聽”還要“辨言”,不能聽到什么都當真,要注意辨別真假,篩選真相,不被帶進“溝里”。只要在各方信息的綜合中情況才會趨于真實,檢查對扶貧干部來說才公平。
走馬觀花不如深入體驗。若檢查扶貧工作,面廣、量大是必須面對的情況。在實際中,公開檢查“瞄一眼走人”、暗訪督查“只到路兩旁”的情況并不少見,由此造成的情況失實委屈了不少人。貧困非一日形成,脫貧更非短時之功,無論了解貧困情況還是督查扶貧,簡單看看只能是掌握皮毛信息。“聞華識香”身臨其境是最好的途徑,要懂得扶貧、認清扶貧,就要走進扶貧“戰場”,從中體味精與準,如此方能不誤傷諸多扶貧干部的真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