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上午,習近平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回憶起2013年11月到十八洞村考察的情景,習近平還細心地問:“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婦兒?”“7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長郭建群代表答道。(3月8日人民網)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令與會的代表激動不已,總書記的親切更讓湖南代表感動。回憶起2013年11月到湖南十八洞村考察的情況,“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婦?”一句接地氣的貼心話體現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民生情懷,傳遞著總書記對基層的關注的溫度。
“我正式提出‘精準扶貧’就是在十八洞村。”習近平向在場的代表透露,此語一出,立即引發各方媒體和網友們的高度關注和熱議。眾所周知,習近平總書記一直以來都十分關心扶貧工作,尤其重視精準扶貧,但事實上卻很少有人清楚“精準扶貧”的概念從何時何地開始有的。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會提出“精準扶貧”?又為什么偏偏是在十八洞村提出?從十八洞村到“精準扶貧”之間,是跨越?是轉變?是質變?
的確,習近平總書記很多次到地方考察或出席重要會議時都提到了“精準扶貧”,談到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不斷闡述著“精準扶貧”全面精確豐富的內涵和要義,成為各級扶貧開發工作開展的科學指引和理論武裝。然而必須清醒的認識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是具有深刻深遠的歷史意義的。為什么是十八洞村?偶然中潛藏著必然的因素。其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情懷由來已久,從在陜西當插隊知青到后來在地方主政再到成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情懷越加濃烈。或許恰恰是十八洞村的扶貧實踐給了習近平總書記靈感,或許“精準扶貧”的豐富內涵早已在習總心中形成,或許兩年前那個時間節點那個場合十分適合提出這個概念,一切內外因素,偶然的,或必然的,促成了“精準扶貧”的正式提出。
從十八洞村到“精準扶貧”是跨越,是轉變,更是質變。這有點像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在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創造性的摸索出改革開放試驗區這一模式,先在小的區域內大膽試驗、大膽摸索,總結可行經驗,完善相關機制制度,繼而推廣。如今的全面精準扶貧就是如此,雖然各地實際情況不同,致貧因子千差萬別,但大部分貧困內因都是相似的,放眼于全國,即使是相對特別的貧困情況,其絕對的數量也是不可小覷的,因而有“先試驗,后推廣”的必要和操作空間。
從十八洞村到“精準扶貧”是質變。一方面對于“5年脫貧7000萬”的目標,十八洞村的扶貧實踐畢竟是小格局、小規模、小影響。另一方面,十八洞的情況又與千百萬個貧困村的情況類似,十八洞村的扶貧經驗有著極大的推廣空間和價值,最大的價值就是十八洞村的“精準扶貧”對于全面精準扶貧的啟示。“5年脫貧7000萬”的脫貧目標看似艱難,但若分解細化成千萬個扶貧小目標,實行“滴水灌溉”式的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性能積小勝為大勝,在推進精準扶貧、扶貧精準的同時形成規模效應,全面脫貧必能如期實現。
作者地址:四川省三臺縣樂加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