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廉潔是當代官員應有的基本品質,更是中國政治文化的傳統美德。古代的名人雅士以清廉為修身原則,一句“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道出了整個精英階層的心聲;當代的共產黨人更是把廉潔奉公作為首要法則,不斷加強的反貪行動凸顯出“廉潔”在中國共產黨執政過程中的重要性。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與時代春風下,黃照良身兼喜好詩詞的“名人雅士”與視“廉潔奉公為”第一要義的共產黨員兩重身份,竟然拋棄自己的信仰,通過各種方式索賄,一步步地突破了道德與法律的界限,陷入了腐敗的深淵,斷送了自己的人生。
有人會感到疑問:一個喜愛詩詞的“雅士”,怎么會淪為階下囚呢?一個受詩歌熏陶的“詩人”,怎么會氣度不華呢?一個當初抱著拳拳報國志向的共產黨人,怎么會變成貪得無厭的社會蛀蟲呢?答案就是他熱愛詩詞,不是為了熏陶內心,而是一種權勢的炫耀,一種自我的陶醉;他天天讀詩,不是追求詩中的那種精神與氣質,而是尋求一種精神上的刺激;他為官掌權,不是為了造福百姓,而是為了給自己斂財提供政治資本。在黃照良的眼中,所有的價值觀都是扭曲的,他認為權力就意味著金錢。在人際交往上公私不分,他與本應該劃分界限的人稱兄道弟;在工作中,極力斂財、貪得無厭。
南海茫茫到天涯,海角一隅落晚霞。詩書本可聚氣華,無奈廢石只作瓦。正如很多貪官一味地投入重金拜神,卻最終發現投入的資金盡然是貪污所得。這樣的“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舉止,在本質上和黃照良的“腹有詩書氣難華”是一樣的,都是為了作秀和尋求內心的自我陶醉而進行的權勢的炫耀,完全偏離了行為本身的意義。
在庭審中,面對法律的審判與人民的痛斥,黃照良終于承認是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發生了扭曲,沒有守住底線,辜負了組織的培養和家人的期待。他拋棄了自己的信仰,背棄了自己的誓言,陷入了貪腐的罪惡。曾經閱詩無數的黃照良,往昔風光無限的縣太爺,昔日“風流倜儻”的“民族詩人”就這樣隨著一聲審判儼然成為了歷史,留下的唯有聲聲嘆息。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