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是制約農村群眾提升生活質量的“最短板”。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農村改廁,改變了農村的衛生觀念,更改出了農民的新生活———
本報訊(記者 鹿振林)日前,記者來到農高區寨里鎮薛家埠村。在村民李西海家,專門設有一間屋子做洗手間。推開門一看,干凈整潔,還有一個沖水馬桶。“現在我家廁所和城里人用的衛生間一樣干凈,而且糞便經過處理還能當肥料用。”李西海喜滋滋地介紹。
李西海家過去是老式的茅廁,在農村俗稱“欄”。使用老式廁所,不但占地面積大,而且衛生條件不好。有這么一句順口溜“一個土坑兩塊磚,蚊蠅成群臭熏天”,說的就是農村的茅廁。
近幾年,隨著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大力實施,薛家埠村的村容村貌有了脫胎換骨般的變化。村里高標準建設了文體廣場,村里道路全部硬化,粉刷了墻面。村莊四周阡陌青青,一派田園風光。但農廁,一直是制約農村群眾提升生活質量的“最短板”。
從去年開始,一場“廁所革命”在我市農村悄然興起。根據省里提出的農廁改造要求,我市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加大推進力度,目前全市累計改造戶廁3400戶,改廁進度走到了全省前列。
李西海正是這場變革的受益者。他家里采用的是“三格式”廁所,主要由便池蹲位、連通管和分成3個相互連通格室的密封糞池組成。其中第1格主要起截留糞渣污水、發酵和沉淀蟲卵作用;第2格是全密閉空間,起無氧滅菌的作用,能夠使全部的細菌、蟲害死亡;第3格內有沙子、石子、活性炭,起貯存凈化發酵后糞液作用。市村鎮辦的同志介紹:“改廁后平時不需維護,每隔3年抽一次沼渣,便于維護,成本很低。”
據了解,薛家埠村作為全市農村改廁的一個試點村,全村325戶,目前已有143戶完成了改廁,計劃上半年完成全部改廁任務。在費用方面,改廁由各級財政列支,薛家埠村的村民在改廁時出工出力,不用花錢。“小廁所”連著“大民生”。小小廁所的改善,事關一個個農村家庭生活質量的提高。目前,全市共有8.7萬農戶需要進行廁改,計劃兩年完成。市住建局的副調研員張國輝說:“如今,改廁改變了農村的衛生觀念,更改出了農民的新生活,也樹立了文明新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萊蕪日報 2016年05月0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