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鼓聲,讓人們又一次回到了歷史和鄉村,念屈原,思國士,懷鄉賢。
鄉賢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土社會的一朵奇葩,歷千百年而留芳。在社會轉型時期重新建構新鄉賢文化,對于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扎根鄉村、破解鄉土社會多重困境、推進新農村建設意義重大。
中華文明進程中,鄉賢文化在古代鄉村治理結構中曾發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一方民眾敬重、推崇的賢德長者,鄉賢重修身,興教化,崇善舉,德行高尚,嘉言懿行垂范鄉里,對鄉土公共事務有突出貢獻,以強烈的道德文化影響力造福一方。
他們有文化見識,有奉獻精神,通過宗祠、鄉約、仲裁、興學、崇孝、義賑、義莊以及修橋補路挖井筑堤等善舉,涵養一方水土的文化帶動力,培養引領一個地方的文明教化風尚。
他們維護鄉土社會的有效運轉,促進政令推行、民意上遞,協調沖突,化解社會矛盾,傳承地域文化傳統。
他們在鄉民修身、立業、齊家、交友等方面發揮著示范與規制作用,使人們行為有法度,價值有引領,操守有規范。他們是保障社會基層長期穩定與和諧的基石,推進了地域文化繁榮與發展。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鄉愁”,不只是山水,更是風物與精神。要讓城鄉背離的態勢逆轉,必須重建鄉土社會。而鄉土社會的重建,關鍵是促使現代人才和現代知識輸入到鄉村里去。
我們欣喜地看到,新鄉賢正從現代鄉村社會破土而出,發芽拔節。新鄉賢是一批富于奉獻精神的時代精英,既有長期扎根本土澤被鄉里者,也有從鄉村走出去又回歸鄉土反哺桑梓者。無論本土威望有加的賢德長者,或是解甲歸田、懷富回鄉的故土游子,或是身居都市、心系鄉士的鴻儒碩彥,都懷揣著濃得化不開的深深鄉愁,一頭扎進眷戀的土地,奉獻自己,造福鄉親。他們擁有現代理念、廣闊視野和成功經驗,以自己的品德、學識、專長、財富參與新農村建設和治理,維護社會公正,凝聚人心,讓現代的法律和契約精神與傳統的價值和倫理得以協調;他們既傳承鄉賢文化的歷史傳統,又創新鄉土文化建設,其事跡其風范都具有積極意義。
當代中國需要鄉賢文化的復興。近年來,新鄉賢的培育、提倡、褒揚已得到各級黨和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湖南多地舉行了新鄉賢的推選評比活動,廣大鄉村正在逐漸形成良好的新鄉賢文化風尚。本報從今天起,推出“尋訪新鄉賢”系列深讀報道,選擇其中的一批突出者進行推介,旨在推動新鄉賢形成蓬勃之勢,讓新鄉賢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扎根開花。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日報 2016-06-1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