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你的行囊,帶著你的夢想,到基層去,回鄉村去!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各路志愿者矢志鄉建,辭職公務員情歸桑梓,年輕新農人追夢田園,成為鄉村建設中一道絢麗的景觀。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已是社會逐浪的時尚潮流。遙遠的鄉愁,也漸漸成為許多人心頭越來越熱烈的向往。
此情此景,不禁讓筆者回想起一句名言: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只不過,斗轉星移,換了人間。這里顯現的,已不是當年知青們響應號召上山下鄉的歷史回響,而是年輕人自覺擔負鄉村建設使命的價值取向,是廣大創業者自主投身社會變革實踐的青春迸發。
曾幾何時,一個個留守的村莊成為民眾的難以承受之痛,如何拯救它的邊緣化、空心化、凋敝化?中央一號文件連年都在關注,都在求解。如今,在市場化、信息化的變局中,鄉村正生成日益蓬勃的生機。土地經營權開始流動起來,集約農業、有機農業、休閑農業,賦予傳統農業豐富多樣的業態,人們紛紛投身鄉村創業;“互聯網+農業”成了一個風口,網農異軍突起,重塑著農業的產業鏈條,創新著農業的經營模式,為現代農業催生無限的想象;新村鎮建設逐漸鋪開,在“鎮村聯動”中演繹著農民家門口的城鎮化故事,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延伸,編織著農民非農化就業和社區化生活的前景。
這其中,一批批大學畢業生把創業目光投向這片復蘇中的原野,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的一支新銳力量。
曾幾何時,一群群從鄉村魚躍龍門的學子,寧可在北上廣蝸居、漂泊,成為城市的“蟻族”也不愿棄守。而如今,傳統就業觀的堅冰正在一層層融化,學子們終于豁然開朗,體面和尊嚴不是外在的虛榮和涂抹的光鮮,而在于自己辛勤勞動的成就、事業騰挪的空間。如果鄉村同樣有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同樣有圓夢發展的天地,為什么還要固守城市的一隅?
于是,我們看到了別樣勇敢的選擇、別樣精彩的人生。在貴州晴隆縣,就有這樣一對從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草業科學專業畢業的“碩士羊倌”。畢業之際,劉樹軍、伊亞莉也曾想過留在北京,但想到“給科技公司做推銷員,再干點售后服務”的結局,他們自愿到貴州的大山里尋找“夢中的橄欖樹”,去晴隆的南方草地畜牧業,“在這里能發揮我們的專業特長,吃再多的苦,我們也不會放棄”。短短幾年,他們已成為胚胎移植和繁殖中心的骨干力量,收獲了事業成長的果實。
知識下鄉,人才還鄉,這不僅僅是大眾創業的呼喚,也是市場競爭的取舍。在不久前美麗鄉村郝堂調研時,筆者就感受到河南平橋區委書記王繼軍“重建鄉村社會”的智慧,也看到了“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金融撬動村社共同體的實驗,還有知名畫家孫君堅持保留鄉村原有文化形態的民居……樸實勤勞的鄉親,在熱切地迎接他們帶來的先進實用的經營知識和科學技術,分享他們所播撒的建設理念和現代文明,汲取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自主意識和發展自信。
相對于城市日新月異的映照,一些偏遠鄉村發展還顯得滯后,創業的條件還非常短缺。但惟其如此,更需要我們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參與者鼓勁加油。同時,我們也期待各級政府出臺更加優惠的政策、搭建更加廣闊的平臺、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激勵更多青年才俊投身新農村建設浪潮。
到基層去,回鄉村去!那里是一片希望的藍海,那里有無比廣闊的天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