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今年是東北地區玉米推行市場化收購的第一年,情況復雜,形勢嚴峻,疊加效應初步顯現。當前,農民焦慮、企業觀望、市場茫然。 新糧即將上市,地方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未雨綢繆,及早動手,周密部署,精心組織,采取有效措施,嚴防發生農民賣糧難現象。
今年是東北地區玉米推行市場化收購的第一年,情況復雜,形勢嚴峻,疊加效應初步顯現。當前,農民焦慮、企業觀望、市場茫然。
新糧即將上市,地方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未雨綢繆,及早動手,周密部署,精心組織,采取有效措施,嚴防發生農民“賣糧難”現象。
價改緩沖期玉米市場“疊加效應”顯現
眾所周知,自2007年玉米臨儲政策推出以來,玉米價格由0.7元/斤一路上漲到1.12元/斤,東北地區的農民把玉米種成了“鐵桿莊稼”,成為拉動增收的主要糧食作物,玉米流通領域也形成了以中儲糧為主體的收儲工作格局。
但是,由于今年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政策出臺相對晚于東北地區農民備春耕,導致玉米實際種植面積縮減不多,大面積種植的玉米,秋收時節勢必會帶來新的大量的糧食產量。
加之農民對市場化收購和價補分離政策認識不足,受沿習多年玉米種植習慣的影響,極易引發豐產不增收現象。
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由于市場化程度不夠,致使今年秋糧市場化收購準備不足,不敢貿然出手收購貿易糧,大多或會持觀望等靠態度。
同時,糧食企業玉米倉容飽和,去庫存難度大、速度緩慢,新建倉容不多,有效倉容不足等,也嚴重影響了今年的秋糧收購工作。綜上所述,面臨玉米市場化收購的第一年,極易引發農民“賣糧難”問題發生。
未雨綢繆引導多元主體市場化收購
應對此“疊加效應”,筆者認為要由政府主導,充分調動和發揮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積極性,超前謀劃,引導多元主體進行市場化收購,切實做到“有倉收糧、有人收糧、有錢收糧”,以順利度過價格改革的緩沖期,這是確保不發生“賣糧難”的務實之舉。 一方面,要切實執行糧食收購行政首長負責制,各級地方政府應承擔起秋糧收購的責任。農民賣糧收入是農村收入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關系到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各級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視秋糧收購工作,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思想。要發揮新聞媒體作用,及時公布國家收購政策,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創造良好輿論氛圍。
要建立溝通協調機制,由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牽頭,聯合工商、物價、質監、公安、稅務等部門,適當減免糧食收購企業稅費,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優化糧食經濟發展環境。尤其是要協調好與金融機構的關系,加大秋糧收購信貸支持力度。
同時,建議地方各級政府要制定工作預案,一旦出現“賣糧難”,根據各鄉鎮、村屯測定的玉米常產量,由 政府指定糧食企業收購、落實庫存監管責任,采取以質論價的方式,在企業糧食出庫交易時,給予一次性價差補貼,支持企業發展貿易糧收購,有效防止無人收購、無錢收購等情況的發生。
另一方面,要鼓勵支持建立以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化收購體系。國有糧食企業要在玉米收購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充分發揮穩定器、調節劑的作用,承擔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主體責任,讓農民吃上“定心丸”。各國有糧食企業應抓緊糧食競拍輪出速度,利用新糧上市前的有利時機,騰倉倒庫擴大庫容,同時,做好與農發行協調貸款等各項前期準備工作,確保如期開秤收糧。
民營糧食企業也要創新收購方 式,緊盯玉米精深加工業這個出口,依靠大型糧食企業、大型加工企業,采取聯合、合作、代儲等方式,開拓市場,打開銷路。個體糧商和廣大糧食經紀人也要發揮流動性強、經營方式靈活的優勢,充分發揮連接農民與市場、農村與企業的橋梁紐帶作用,搞活糧食流通。
總之,無論是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還是民營糧食企業、個體工商業戶,都要以市場化收購為目標,堅持以市場為中心,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確保不出現“賣糧難”問題。
玉米臨儲政策退出帶來的“疊加效應”會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不斷顯現,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無論是實行價補分離,還是激活糧食市場主體,最終是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但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應當是以維護和保障農民利益不受或少受損失,這也是我們推進改革的當務之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糧油市場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