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上午8點30分,陳敏爾和三名身邊工作人員出發(fā),隨機選取了暗訪路線,通過手機導航的引導,先后來到龍里縣醒獅鎮(zhèn)醒北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和貴定縣金南街道辦事處桃花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進行暗訪調(diào)研。(貴州日報 9月3日)
提及暗訪,它原本是指暗中調(diào)查以尋求有效信息,是媒體、組織、個人常用的一種調(diào)查手段,是為了掌握、了解更為真實的情況。然而,近年來在一些地方,部分領導下去基層視察,往往是“人馬未動,電話先通”。被視察的地方都預先進行了周密部署,走預先設定的路線,聽統(tǒng)一口徑的匯報。為博得領導的歡心,更是采取“缺什么補什么”的辦法精心準備。把所謂的“亮點”“特色”都擺在領導途經(jīng)的沿線,把“思想覺悟高”的群眾安排在“偶遇點”上等候,接受領導的“調(diào)研”,致使本該“接地氣”的檢查變成滴水不漏的“花架子”,一片歌舞升平之感。為此,筆者以為,不打招呼的“暗訪”值得一贊,它才是原生態(tài)工作檢查。
其實,不打招呼的“暗訪”,也稱得上暗訪中的“自選動作”。因為按照當前慣用的一些檢查模式來看,一般是領導一來,從上至下的負責人便緊跟左右,前呼后擁,讓你無法隨心而動,整個檢查期間,上報材料、現(xiàn)場答疑,乃至于說的話都“事先排練”,讓真情難察如霧里看花。而不打招呼的“暗訪”,至少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能看到實情、聽到實話,得來的信息可信度高,能提高檢查工作的效率。讓民情及時傳達,讓民意得到尊重,讓民難及時紓解。因此,作為地方管理者來說,要掌握第一手資料,不打招呼的“暗訪”是每一個領導干部應有的“必修課”。
當然,從表面上看,不打招呼的“暗訪”比起安排的“檢查”,要花更多時間和精力,還可能遇到許多障礙和“意外的收獲”,遠遠沒有“一路陪同”來得快。但可以肯定的說,暗訪得來的情況真實,為決策提供了可靠依據(jù),避免了決策出偏差,拿出的辦法是有的放矢,對癥下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看清楚現(xiàn)實中,向上級匯報工作常常報喜不報憂,以示政績好;相反,工作中一遇到困難或失誤又往往判若兩人,以求趨利避害。不過,話又說回來,在現(xiàn)代通訊科技與網(wǎng)絡日臻成熟環(huán)境下,各級領導干部早已成為了基層干部、群眾眼中的“熟面孔”,這也為不打招呼的“暗訪”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讓群眾想講的話也不敢講,敢講的沒機會講。
毋庸諱言,不打招呼的“暗訪”能增進干部與群眾的感情。它隱去了身份,雙方可以平等交友,坦蕩談心,無拘無束。相對而言,每一次的真刀實槍“暗訪”,都是對基層領導干部工作方式、貫徹制度的力度、解決群眾困難、為官有為的一種“原生態(tài)”檢驗。因此它具有的積極意義毋庸置疑,這個可以有。也希望能成為領導干部員深入基層一線的一種習慣、一種生活、一種常態(tài)。但話又說回來,只寄希望于“暗訪”的民情檢查、工作調(diào)研,未必能從根本是解決一些“病癥”。制度的有力貫徹、自上而下監(jiān)督督查,讓民情及時傳達,讓民意得到尊重,讓民難及時紓解,才是治本之策,才是更值得欣慰。因為單靠“暗訪”來查處的真問題,這已經(jīng)不是日常工作中出現(xiàn)的一點小問題了。
一言以蔽之。不打招呼的“暗訪”才是“原生態(tài)”,它給不作為干部敲響警鐘。少了領導干部在群眾眼里有點“居高臨下、鶴立雞群”有點難以接近之感。不打招呼的“暗訪”更是彰顯了推動地方工作的決心。但筆者愿,所有的領導干部在平時的工作中,能檢查時和平時一個樣,少一些亂作為,多一些為民務實、清正廉潔。到那時就算暗訪天天有,也無懼無防。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