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康樂縣農村一家6口服毒身亡事件令人震驚。社會關注的焦點是,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案中那位年輕母親楊改蘭逼迫自己4個幼年子女服毒然后自己也自殺了。嚴格說來,這起案件中只有楊改蘭及其丈夫屬于自殺身亡。在農村調查中,我們曾長期關注農民自殺問題,如此極端的案例,在全國亦屬罕見。
公眾關注此案,除了出于同情,還包含對這一人間慘劇發生原因的深思。輿論一度將慘劇歸結為貧困,認為是極端貧困和被取消低保資格,使那位28歲的婦女不能承受生活之沉重而做出如此選擇。隨著更多細節披露,事發家庭內部關系不和諧一面也被呈現,很多人開始認為家庭生活矛盾才是慘劇的導火索。
自殺是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的現象。單個自殺行為并不構成社會問題的表征,唯有當自殺率發生突然波動時,才反映這個社會的秩序可能出了問題。一些研究表明,過去十多年中國農村人群的自殺率持續下降,尤其是農村婦女的自殺率下降顯著。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農村婦女家庭地位上升,尤其是年輕農村婦女。盡管如此,各地農村依然會有婦女自殺,甚至發生本案中的極端慘烈行為。原因是單個自殺行為通常由很多偶然離奇因素引發,比如農村經常發生農民“一氣之下喝藥上吊”的事。家庭生活中的磕磕碰碰,甚至一句爭吵、一句氣話,都有可能引發自殺行為。
回到甘肅農村的這個案件中,人已離去,很難再探究楊改蘭的真正動機。但根據公開報道可以獲知的是,這個家庭并不是太幸福,楊改蘭的丈夫是入贅到楊家,同楊家人的關系不好,夫妻也處于分居狀態。我們在全國的調查發現,家庭生活不幸?;蚣彝ッ芡ǔJ且l農民自殺的最直接誘因,另外就是一些個人心理方面的原因。盡管當前農村婚姻生活越來越自由,但入贅這種婚姻方式在某些地區還存在被人看不起的現象,如本案發生的西部地區農村,這會引發家庭不和諧。或可以說,這個逼迫子女喝藥后自殺并引發丈夫隨后自殺的慘案,是其家庭矛盾長期積累后的爆發。
談論自殺行為時,最難的是還原真實原因。正因不可能,所以才為公眾留下想象空間。最常見的看法是將慘案與貧困聯系起來。事發家庭由于超生而顯得負擔沉重,實際上楊改蘭夫妻加上其53歲的父親,一共有3個勞動力。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決定一個家庭經濟條件最重要的因素是勞動力多少。中西部一般農村的農業收入相差不大,關鍵是有多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按照通常的家庭安排方式,楊改蘭這種人口結構的家庭通常會有2個勞力務工,或是楊改蘭的丈夫及其父親外出務工,或是楊改蘭夫婦外出務工。但實際上,楊家的勞動力安排并沒實現最大化。即便如此,楊改蘭丈夫的務工收入加上家庭農業收入,也超過了政府劃定的低保線標準,如果是因為不符合標準而被取消低保,當地政府并不存在責任。
當然事情或許還有更復雜的一面,比如當地村莊是否存在比楊家條件好而享受低保政策的情況,以及楊家是否因為在村莊中人際關系不好而無法評上低保的問題。這些問題也被公眾關注。需要說明的是,縱使是存在低保政策執行不規范的問題,這也不構成慘案發生的充分原因。不存在自殺率為零的社會,也沒有能夠消除所有偶然意外事件的公共政策。公眾在因同情而反思慘劇發生原因的同時,還需對很多的社會偶然性留有想象。
(作者是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環球時報 2016-09-1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