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機關出臺的政策文件,往往因表述嚴謹讓群眾覺得“高冷”、不易懂。河南省日前要求,政府機關出臺的“紅頭文件”要配套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即將“官話”翻譯成“白話”,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把群眾關心的事情講清楚。(2016年9月14日新華網)
河南要求全省各級政府機關出臺的“紅頭文件”要配套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將“官話”翻譯成群眾能聽得明白的“地方話”,將“公文”釋義為“白話文”,把政策文件的背景依據、執行口徑、注意事項、新舊政策文件差異等講清楚,把政策文件與群眾利益的關系講明白。在創新驅動發展的大背景下,此舉無疑是貼近群眾、關注民情、順應民意的舉措,是在服務群眾方式上的一種創新。
古代一秀才上街買柴,曰:“荷薪者過來。”賣柴者因“過來”二字明白,擔到面前。問曰:“其價幾何?”因“價”字明白,說了價錢。秀才曰“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賣柴者不知說甚,荷柴者而去。時下一些“紅頭文件”也象秀才一樣,在公文中用字用詞花哨,官話套話太多,官腔太重,一來就是“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領導重視、逗硬考核”之類的話,群眾聽不懂,也看不明白,使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難以在基層落地,不僅直接給文件的貫徹執行打了折扣,還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損害了政策的嚴謹性和權威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工作目的是為人民服務,不僅要對上面負責,而且要對群眾負責,為人民做主”。做群眾工作就要心里裝著群眾,凡事站在群眾的角度想一想,群眾不能知曉、不能理解的事情,是絕不會得到群眾真心實意的支持和擁護的,到頭來將會一事無成。
當然,“紅頭文件”配套“白話版”并非靈丹妙藥,能解決所有問題。在文件的執行中,還需將上級精神與本地實際情況相結合;還需在政務公開上花大力氣、下大功夫,做好政府網站、微博、微信等方面的服務;還需暢通咨詢渠道,讓群眾有地方解惑答疑,弄個清楚明白。做到了這些,政府文件在執行過程中就會得到群眾支持,就會有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高燈鎮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