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不是為了一時摘帽,找準產業、對準人頭,要讓貧困戶真正參與其中,干得了、干得起、長受益脫貧離不開產業,時下有種產業扶貧卻令人擔憂。日前參加一個扶貧現場會,企業負責人來介紹經驗:公司流轉貧困村的土地建基地,搞食用菌大棚,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入股,黏在產業鏈上,有土地租金、打工薪金、分紅股金,變身“三金”農民。算收入賬,一年就能脫貧。(人民網,11月21日)
什么是“工匠精神”?筆者認為:工匠精神就是聰明人用笨方法全心全意地做好一件事。而在當前的中國,工匠精神太稀缺。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讓整個社會都卷入了快節奏的運轉中,于是,一些人的心變得浮躁了,這其中也包括部分黨員干部。
然而,這個世界上的“好東西”從來不是靠走捷徑而創造出來的,產業扶貧也是如此!21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產業扶貧別“編故事”,多聽聽農民感受》,呼吁扶貧在精準化的基礎上,找準問題根源,有的放矢,多做實事。
而作為黨員干部,也需要切實了解:扶貧是一個系統工程,想要將扶貧工作做好,不是拍拍腦袋就能想到應對策略的,而是需要邁開腿,深入群眾,發現問題實質;想要長久地解決貧困問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踏實地付諸實踐。
要改變我國現階段扶貧過程中遇到的表面化、“一陣風”式等問題,對扶貧工作的監管和考察不可少,同時,需適度調整基層用人方式。要知道:基層工作尤其是扶貧工作,需要一定的專業化素養。一些黨員干部雖然在其它崗位上表現不錯,但是,對貧困地區缺乏了解,不善于應用產業來達成扶貧目標,就不應該被安置在相應的扶貧崗位上,而是要讓更加合適的人才上崗,用工匠式的實干精神促進地區發展,幫助民眾脫貧。
不浮躁、不急功近利,這是時代對于扶貧工作崗位上的黨員干部的要求,我們呼吁工匠精神的回歸,更希望看到扶貧工作快速推進,取得豐碩成果。
作者單位:北川羌族自治縣都壩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