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參加一個扶貧現場會,企業負責人來介紹經驗:公司流轉貧困村的土地建基地,搞食用菌大棚,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入股,黏在產業鏈上,有土地租金、打工薪金、分紅股金,變身“三金”農民。算收入賬,一年就能脫貧。筆者留下到村里細問,發現情況并非真為剛才所見。全村105戶貧困戶,在基地打工、有分紅的只有20戶,少數掩蓋了大多數,其他貧困戶有意見。另外,股金分紅只分3年,按公司說法,3年后貧困戶學到技術,可以租種基地大棚,也可在房前屋后自己發展。一位村干部道出緣由,縣里定下2017年提前脫貧,3年分紅正好管到這個點。如此扶貧,表面看公司帶上了貧困戶,實際上,貧困戶融入難、持續發展難,產業再好,也跟他們關系不大。脫貧不是為了一時摘帽,而是要實現穩定脫貧。這樣為了完成任務“編故事”“算脫貧”,是搞弄虛作假的形式主義,注定扶富難扶貧。(人民網,11月21日)
隨著中央扶貧政策的出臺,各地都將脫貧攻堅作為工作中重中之重,政策、資金都集中在貧困村、貧困戶。上級政府也制定了嚴格的考核指標。對應上級的壓力,本級政府一定要不折不扣的完成,但是由于過于想找亮點,找政績,沒有真正的脫貧,都是在數據上下功夫,數據上脫貧,還有些是今年脫貧,明年又返貧的,根本就沒有引起重視。
產業項目好不好,得讓脫貧實效說話,讓貧困戶說了算。擠出產業扶貧水分,要完善考核機制,不能光看表面,要多聽聽農民的感受,同群眾一起算賬,讓群眾認賬。對拿著扶貧資金搞“數字脫貧”的嚴格問責,對享受扶貧政策弄虛作假的企業從嚴處罰。
授人以漁才能拔掉“窮根子”,產業扶貧要多在“實”上下功夫,多些精準發力。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