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自媒體的快速發展,每逢春節期間,都有不少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知識分子,以“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悲情撰寫返鄉筆記,頗受社會關注。縱觀各類返鄉筆記內容,歸納起來,無非就是對當下農村的“空心化”、荒涼現狀農民的思想觀念感到憂傷,或者是對農村快速城市化,成為另一個城鎮感到悲哀,說到底就是以自己心中的故鄉標準表達心中的鄉愁。
作為每年都回老家過年的游子,但在筆者看來,故鄉從來都不欠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游子們鄉愁這碗雞湯,游子們不該也沒權利強迫故鄉必須解他們的鄉愁,游子們是否有割舍不掉的陳年舊事與故鄉沒有任何關系。
故鄉,要不要砍掉老樹、拆掉老房子,全都搬進蓋高樓大廈之中,成為新的城鎮,或者任由土地拋荒,農村荒涼下去,這完全由繼續生活在故鄉的“386199部隊”決定和選擇,無需在外游子代替他們作選擇。長期生活在故鄉的人,才是故鄉真正的主人。在外游子,誠然或許在戶籍上還屬于故鄉的人,但他們在心理上并不屬于故鄉的人,而屬于名副其實的城里人,故鄉早已經成為游子們的真正異鄉,最多只是逢年過節回家看一眼的驛站。
在外游子不站在生活在故鄉的人的追求考慮,完全以自己高高在上的所謂理論和標準,對故鄉的發展道路、建設模式指手畫腳、說三道四,這完全沒有道理,凸顯的只能是他們內心的傲慢與偏見,是骨子里對故鄉、對農村的瞧不起。可以說,故鄉,必須成為游子們化解鄉愁之所,這實質上是一種自私的要求和想法。
事實上不管是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進入城市打工,導致農村普遍“老化”,很難尋到年輕人,乃至造成農村土地拋荒,還是越來越多的農村蓋起了高樓大廈,農民住進了樓房之中,農村成為翻版的城市。但這種發展與選擇,與撰寫返鄉筆記的知識分子們所走的人生道路并無本質性區別,只不過是以另一種形式在走撰寫返鄉筆記的知識分子的人生路徑。目的都是為了跳出“農門”,成為城里人,有一個更有發展前途的事業,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這種追求是正當的,是無可指責的。
如果撰寫返鄉筆記的知識分子,對農村的荒涼化或成為翻版的城市感到憂心和不舍,那么最能改變現狀的做法,不是滿腔憤怒的指責這種現狀,而是返回家鄉,扎根鄉村,重新成為故鄉的主人,用實際行動和飽含熱情為故鄉的發展和建設添磚加瓦。自己在城市里工作,在城市里住著高樓,卻指責今天的農村年輕人拋棄農村進入城市,主張和要求農村年輕人回到農村,建設鄉村,指責農民不該搬進樓里,這實在是荒唐可笑。
縱觀歷史上從鄉村走出去的官宦商賈,他們從未以自己的傲慢與偏見撰寫返鄉筆記表達鄉愁。相反,他們按照心中的理想和標準,以他們的在外所得,不遺余力的改造故里,建設家鄉,造福桑梓。這才有了我們今天可以欣賞到安徽徽州的西遞、宏村,山西的喬家大院、皇城相府等散落在全國各地優美的古村落。
作者地址: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東城新貴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