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中,在走村入戶時,會遇到許多困難群眾向筆者咨詢國家政策的情況。通過深入的交談之后,筆者發現部分群眾并不是不清楚這些政策,而只是想知道自己是否能從這些政策中得到更多的“實惠”。當你鼓勵他們通過發展產業、依靠自己的勞動來致富脫貧擺脫困境時,他們卻常常用自己家中有常年患病的病人、沒有勞動力、沒有技術等理由來搪塞你。對此,筆者不禁感到陣陣心寒,也更加認識到“精準扶貧還得不養懶漢”的重要性。
記得小時候,常聽老人講述一則故事:有個懶人,連吃飯都懶得吃。有天他的媽媽要出遠門,給他做了張大餅掛了脖子上,讓他餓了再吃,然而等到媽媽回來的時候,懶人已經餓得奄奄一息了。餅還掛在脖子上,怎么沒吃呢?原來,懶人只吃嘴巴夠得到的一圈。從某種意義上說,個別貧困戶不愿“摘帽”,可稱得上這則“懶人吃餅”寓言故事的現實版本。
“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短暫的錢物饋贈只能解決一時的困難而不具有長效性。要改變部分貧困人口的“懶漢”形象,不僅要樹立起他們的志氣,更要振奮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扶貧任務重大而艱巨,“精準扶貧”更是重中之重,對此,各級扶貧工作人員要堅定“精準扶貧還得不養懶漢”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扶貧工作,才能讓政府和社會的援助真正地落到實處。當然,板子不能只打在懶漢身上。客觀地講,相比改革開放前零散的逐戶脫貧模式,現下實行的扶持開發政策面更廣、力度更大。但30多年過去了,這種扶貧模式也暴露出了諸多不足。比如,對扶貧資金缺少約束,只管發錢不管花錢;再比如,貧困的“帽子”往往終身有效。懶漢并非天生,但當有足夠的眼前利益,又沒有旁人監管,就足以讓一些立場不堅定的人去試圖走捷徑。
要防止扶貧政策養“懶漢”,必須三管齊下。
首先,扶貧政策的宣傳要落到實處。要讓“懶漢”清楚認識到精準扶貧政策,是鼓勵生產的政策,是幫弱扶貧的政策,而不是制造“懶漢”的政策。如果扶貧最后扶出一群“懶漢”,躺在政府的扶貧物資上過日子,甚至把扶貧完全看作是政府的事而與自己毫無關系、以享受扶貧政策為榮,也就偏離精準扶貧的主題,對扶貧工作產生的負作用更不可低估。
其次,要轉變“脫貧”的觀念,從“要你脫貧”變為“我要脫貧”。這需要各級扶貧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樹立起“懶漢”脫貧的信心,激發出他們“脫貧致富”的動力。通過鼓勵“懶漢”貧困戶主動發展產業,鼓勵他們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發家致富,堅定“懶漢”對自己脫貧的信心和信念。
最后,要樹立脫貧致富的決心。在扶貧工作的開展中,要讓“懶漢”明白:扶貧不等于發錢。要克服“等、靠、要”的依賴思想,不要總是想著靠政府和社會的救濟滿足自己的利益需求。政府發放的物資和扶貧款的是用來發展生產的,而不是用來吃喝玩樂。擺脫貧困帽子最終還得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只有自力更生,才能改善貧困現狀。要相信,在政府的幫助和社會的支持下,只要肯下功夫肯動手去做,就能用雙手改善已有的生活狀況,從而實現真正的“脫貧致富”。
作者單位:河北省張北縣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