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康師傅”,買到手的竟是“康帥傅”;想喝“娃哈哈”,拿到的卻是“娃恰恰”;還有“思念”變成“恩念”、“奧利奧”成了“粵利粵”……
這些“山寨食品”多為“傍名牌”,有的甚至是三無產品,充斥在大大小小的路邊店、農村市場,成為食品“模仿秀”的一種主要表現形態。特別是今年此類食品不斷流入到農村,為食品安全埋下隱患,為食品安全領域的監管敲了一記警鐘。
山寨其實是很早起流行起來的詞匯,當時緊緊是模仿一些電子產品、高檔服裝,利用其低廉的價格在市場上橫行霸道。但至少其無傷大雅,很難造成安全方面的事故。
而今年,悄然掀起了一陣山寨食品的旋風,特別在農村周遭小店,隨手一買以為還是大品牌,仔細一看,確令人啼笑皆非。統十冰紅茶、可日可樂,不得不佩服這些商家挖空心思的做作、奇思妙想的結果。
這些現象應當引起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關注和重視。據不完全統計,雖然這些年來全國各地工商和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針對山寨食品的查處行動已達百余次,但治標難治本,這些價格低廉的“山寨食品”往往另謀出路,往一些偏遠或農村地區進行轉移。而很多村民并不了解這些食品,且價格遠比城里賣得便宜,看上去又都差不多,所以往往會買,甚至成為當地逢年過節走親訪友的隨手禮。
其實食品行業出現打擦邊球的山寨仿冒,根源是食品行業內的“浮躁之氣”太重,“走捷徑,掙快錢,弱化自主創新”等思想嚴重侵蝕著食品行業的正常發展。如若在食品領域,一味追求用低成本追求高利潤,必然導致不少人爭相模仿,促使侵權的事情頻發。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耒陽市龍塘鎮遠宏村村委會主任伍冬蘭:“山寨食品不僅涉及商標侵權,涉嫌不正當競爭,更嚴重的是絕大多數山寨食品中都存在使用國家禁止添加或添加量超出正常范圍的物質,衛生不達標,使用有毒有害包裝物等行為,嚴重影響農村的食品安全,整治農村山寨食品刻不容緩。”可見山寨食品已經在農村泛濫成災,已經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
而山寨食品如此泛濫無非三點原因:一是成本低、利潤高,有高回報;二是監管觸角少有下手,存在監管不力問題;三是偏遠鄉村農民鑒別識假能力有限,難以引起重視。
因此,對癥下藥必能藥到病除。一是政府加大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提高犯罪成本,讓其不敢犯;二是食品監管部門加強相應問題的監管力度,特別是偏遠農村地區的監管力度,查處一起、整治一起、警示一批;三是加強農村食品安全、法治建設方面的宣傳力度,讓百姓知法懂法,知曉山寨食品的危害,最終拒絕山寨食品,切斷其滋生的源泉,徹底鏟除這一毒瘤。
作者單位:中共馬邊彝族自治縣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