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下一番“繡花”功夫做好精準扶貧的新觀點,總書記強調的“繡花”功夫,就是要求我們要把推動脫貧攻堅準的功夫用在“針上、線上、繡上”。
2016年,脫貧攻堅戰在全國各地紛紛打響,自下而上可謂捷報頻傳,出現了喜人的局面。但是,戰斗中不協調的聲音也時不時見諸媒體,“現金脫貧”“數字脫貧”,更有“不想脫貧”的奇怪現象。因此,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絕不搞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要實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制度,脫貧攻堅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現金脫貧”不脫貧。說起扶貧,首先想到的就是“扶貧資金”。在一些偏遠的地方,由于受多方條件的制約,創業、就業難度相對較大,在扶貧工作中,有的幫扶單位為了省事省心,就采用直接發放現金的方式。似乎錢一發下去,百姓就脫貧了。殊不知,條件越差的地方,百姓的思想意識也更落后,有了現金扶持,不是去思考如何創業致富,而是當起了“老太爺”,干脆直接花那點錢。結果,錢花完了,房沒建起來,業沒創起來,非但貧困依舊,反而增添了許多懶惰、依賴之心,怎么能夠真正脫貧!現金只是資本,脫貧還當自立。因此,幫助困難群眾樹立自信,引領他們創業,增強自我“造血”功能,才是“治標”之舉。
“數字脫貧”依舊貧。比起“現金脫貧”來,“數字脫貧”更具欺騙性,與當年的“浮夸風”如出一轍。說某戶人家養殖業收入多少,種植業收入多少,副業又收入多少,完全不按實際操作,而是根據脫貧標準進行“神仙湊數”,甚至在數字上脫貧奔小康。這就是典型的“浮夸風”,與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畝產上萬斤糧食過之而無不及。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浮夸風”必須堅決剎住,光鮮的“數字”背后,只能是貧困依舊。
“不想脫貧”思想貧。“不想脫貧”一說,聽來荒唐,但想起來合理。那些沒有在意識深處認識到黨中央扶貧政策重要意義的百姓,在“脫貧攻堅”中相當于撿到了天上掉下的“餡餅”,自己沒付出任何代價,就來了這么大筆“橫財”,是何等美妙的事情。他們花國家的錢慣了,一旦脫了貧,就少了這筆“額外”的收入,沒有了依賴的“靠山”,完全該自己去打拼了。于是就出現了“不想脫貧”的畸形思維。其實,造成這種想法的根源就是思想的貧困。沒有幫助群眾樹立起“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信念,就難以消除依賴心理。因此,怎樣幫助群眾在思想上脫貧,仍然值得深思。
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要扶貧先扶志,積極幫助貧困群體克服等、靠、要思想,一步一個腳印前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好群眾的用電、出行、吃水、就醫、入學等難題,才能徹底摒棄“現金脫貧”“數字脫貧”;唯有從思想意識上提高民眾素養,才不會出現“不想脫貧”。
(作者地址:四川省萬源市)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