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下鄉調研,看到一條連接馬路的水泥路,寬約兩尺,高出田埂一截子,明晃晃地通向田地深處。農田里修水泥路干什么?干部笑而不語,農民背后戳穿:這塊地是示范田,上頭經常有領導來參觀,為了避免弄臟領導的皮鞋和褲子,專門修了水泥路。(3月31日 《人民日報》)
這是《人民日報》刊文《和群眾走同一條路》中所舉的實例,作者通過研究分析,中肯地指出:干部要站在高處想問題,也要下到田埂找感覺,更要深入百姓找辦法。既然來農村就是村里人,要和百姓走一樣的路,坐一條板凳,一塊苦、一塊過、一塊干。只有這樣,百姓才可能掏心窩,干部才能把基層的問題吃準摸透。確實,文中所舉的例子并非個案,只不過形式不同而已。是誰不讓領導與群眾走一條道的呢?
“迎檢思維”。僵化的“迎檢思維”。他們認為,只要把前來檢查、參觀的領導侍奉好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于是乎絞盡腦汁,極盡奉承之能事,就連專修“檢查路”“參觀路”這樣的損招都想得出來。這種思維,其實是在拉大干部與群眾的距離,不得民心的。農田里修條水泥路,如果是為了農民種、收莊稼的方便,那倒不失為一件利民大事,但倘若要一一地修起來,恐怕我們國家目前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試想,全國各地該有多少莊稼地呀!為了讓前來檢查、參觀的領導不弄臟皮鞋和褲子,專門修條水泥路,首先就是有的基層干部頭腦中還占據著僵化的“檢查形式”。作秀的“一個巴掌拍不響”,對于基層的奉承行為,有些領導干部是心里知道,但彼此心照不宣,既完成了檢查、參觀的任務,又享受到了不弄臟皮鞋和褲子這樣的“優待”,又和樂而不為呢!這樣的領導干部,往往把檢查、參觀當作是一種形式、一種任務,完全沒有深入群眾,一心為民的想法。如果各級領導干部都把責任扛在肩上,和百姓走一條道,真心實意和百姓交朋友,就不會容忍這種“迎檢”現象。正因為有的領導“好這一口”,基層才揣摩出應對的方法。這種相互的“默契”,勢必引起工作中的“惡性”循環。當然,造成這樣局面,倘若只怪基層,那是有失偏頗的。俗話說“民生情懷”。殘缺的“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領導干部與普通百姓相比,不過分工不同而已。有的領導干部完全沒有把自己融入老百姓,內心深處就認為自己要高人一籌,喜歡站在一旁看老百姓勞動,表面不說,恐怕心中還在為自己的地位而沾沾自喜呢!須知,檢查也好,參觀也罷,其作用歸根結底就是要為群眾服好務。作為領導干部,無論是上級還是基層,都應當具備“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民生情懷,才可能俯下身子和百姓走同一條道。像前面所說的那種現象,是殘缺的“民生情懷”所導致,必須轉變觀念,將“百姓疾苦”放在心上,才具真正的“民生情懷”。
“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唯有心存百姓,情系蒼生,才知群眾憂樂,方曉群眾疾苦。激活僵化的“迎檢思維”,摒棄作秀的“檢查形式”,補齊殘缺的“民生情懷”,是與老百姓走同一條路的良方。走吧,趁著這無限的春光,到田間地頭去,與百姓攜手走在一條道上,沾點泥土的氣息,感受原始的芬芳,眼前就一定是一條通往全面小康的陽關道。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