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晚,中國江西網記者從鄱陽縣紀委獲悉,因工作推諉、消極應對的鄱陽縣水利局辦公室主任劉國南受到黨內警告處分,并被免去辦公室主任職務;鄱陽縣水利局建設與管理股股長程池元受到行政記過處分,并被免去建設與管理股股長職務。在邊遠山區水庫檢查防汛工作,手機信號不穩定未接到記者電話的鄱陽縣水利局局長高揚負主體責任,受到誡勉談話。(4月23日 中國江西網)
群眾利益無小事,更何況危橋關系到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絕對是人命關天的大事。然而讓人感到極其寒心的是,在得知凰崗鎮里的這座危橋隨時可能坍塌的險情之后,鄱陽縣水利局干部不是聞風而動,排除險情,而是以“沒公車不便去看危橋”為借口堂而皇之地玩起了太極、踢起了皮球,完全不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危放在心頭,此情此景實在讓人聞之膽寒。事件背后折射出來的是鄱陽縣水利局干部極其淡薄的群眾觀念和宗旨意識,也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馳。
實際上,對于一名黨政干部來說,下鄉本來就是開展工作的一項基本內容,尤其是對于基層干部來說,下鄉進村更是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所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果不深入到群眾之中,就不可能體察到真實民情;如果不下鄉了解民意,就不可能更好地實現為民服務。而且如果基層干部天天都呆在辦公室里不下鄉,那么又有誰來架起基層與中央之間的溝通橋梁呢?
如今基層群眾普遍存在這樣一種感覺,那就是雖然現在交通工具、通信設備更加發達、更加現代化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更加方便快捷了,但是干群之間的距離卻反而越拉越大了。其實在二三十年前,當時公車尚不普及,交通也不發達,道路更不通暢,多數干部卻能經常下鄉與群眾打成一片,為何現在交通更加發達了,一些干部卻不愿意下鄉了?其實說白了,就是思想意識出了問題,身體懶惰的背后折射出來的是為民服務的意識懶惰了。當習慣于公車來公車往,習慣于“圍著輪子轉,隔著玻璃看”,習慣于飯來張口有人伺候,當然不愿意再吃苦,更何況沒有公車坐也算不上是吃苦。所以從最根本上來說,這些干部不是無法下鄉,而是主觀上不愿下鄉。如果真想下鄉,沒有公車也會下鄉;如果不想下鄉,即便給干部配飛機,他們也不會下鄉。實際上,有沒有公車并不關鍵,有沒有心才是問題所在,“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下鄉并非只有坐公車一條路,發動腦筋,創造條件,因地制宜,總有解決問題的辦法。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沒有公車坐,并不等于沒有車補,然而有的干部領了車補卻還是不下鄉豈不荒唐可笑?因此,筆者認為,要想有效避免干部“沒公車不愿下鄉”的不良現象,應該雙管齊下:一方面,從公車改革的角度,按照中央車改方案,進一步嚴格落實并完善相關的車改配套措施制度,進一步細化厘清車補的補貼保障范圍、搞好車補與差旅費的銜接配套,避免一些干部以“車補不夠用”為由拒絕下鄉。另一方面,從加強干部作風建設入手,進一步健全完善針對干部“下鄉”的監督考核和問責機制,嚴格依法依紀追究“為官不為”的庸懶散責任,使其為“不愿下鄉”付出應有的代價。
(作者單位:四川省三臺縣觀橋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