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們到一個陸姓父子兩人的精準扶貧戶家里調研,正趕上其家里的一桶蜜蜂正在“分桶”,我們叫他們趕快找桶把蜜蜂養起來。其父親有養蜂經驗但年齡大手有殘疾,兒子因害怕蜜蜂蜇而猶豫不決。我們給他們講道理、算經濟賬,并且給了300元的買桶錢,他們答應晚上把蜜蜂裝進桶里養起來。據事后了解,蜜蜂還是飛走了,并且這是今年的第三次。據估算他們家今年至少“飛”走了5000元以上。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改革開放近40年來,溫州人依靠白手起家的創業精神和精明的市場意識敢闖、敢干,使溫州從浙江貧困地區成為了全國聞名的富裕城市。所以說,貧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守舊,缺乏“市場意識”。以上我講的故事中的父子倆其實并不懶,但他們心中只有“莊稼”。他們精神并不貧困,缺的是“市場意識”。
貧困地區之所以落后、貧困戶之所以貧困,其中缺乏“市場意識”是很重要的原因。比如有的黨員干部不以市場為導向“瞎指揮”,導致扶貧項目“水土不服”、投資打“水漂”;有的服務意識不強,或者為官不為,或者當“攔路虎”;有的招商引資生怕“肥水外流”,搞“開門招商、關門宰客”,或者對待外資內資搞內外有別,外地客商是“座上賓”,本地投資者坐“冷板凳”。
又比如有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是眼睛盯著“專項資金”,遇到問題和困難“不找市場找市長”;有的沒有合作共贏意識,雙方博弈的結果往往“受傷”的是農戶(貧困戶)。
又比如有的貧困戶缺乏進取意識,僅僅滿足于小日子過得去,認為“錢多多用,錢少少用”,不想闖市場;有的缺乏風險意識,怕栽跟頭怕吃苦,認為“還是四平八穩的好”,不敢闖市場;有的不了解市場“跟風種地”而“血本無歸”,不會闖市場。
意識決定行動。現在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解決“市場意識”的缺乏問題。貧困地區的黨委政府必須要高度重視和加強對黨員干部群眾的市場意識的教育,黨員干部要通過自學、參加培訓、考察學習以及實踐鍛煉等方式增強市場意識和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
除了采取宣傳培訓、政策引導、典型帶動、勞務輸出等方式來提高貧困戶的市場意識外,最主要是利益驅動:即采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貧困戶”扶貧模式,有效整合資源,變“單打獨斗”為“抱團發展”,使貧困戶搭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的“順風車”而脫貧致富。貧困戶在這個脫貧致富的過程中,可以增強勤勞致富的信心和市場意識。
(作者地址:四川省萬源市)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