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前11個月,包括大豆在內的中國糧食進口已達到1.18億噸,同比增長達27%。“估計全年進口的糧食會達到1.2億噸。”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必須讓國內糧食的市場價格,回歸到市場需求的水平,頂住進口糧的低價沖擊。這樣,國內的糧食市場、糧食生產才能進一步活躍下去。
陳錫文是在1月10日由中國經濟時報社等單位主辦的“第七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當前,國內外糧食的高價差導致糧食進口急增,嚴重沖擊國內市場;進口替代又與國內農業的結構性矛盾相疊加,造成國內糧食庫存積壓加劇。這已成為中國農業面臨的最突出矛盾。陳錫文表示,中國糧食產量的現有供給中,約有1000億斤的糧食是“無效供給”。
他表示,“今年要推進糧食供給制度方面的改革。基本的共識已經形成——就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價格要由市場來決定,不再承擔補貼農民的功能。”
陳錫文透露,這一輪改革至少要實現四個重要目標:
第一個是必須擋住進口,“并不是說我們拒絕進口,關稅配額內的該進還得進。但是關稅配額外的,要想辦法擋住”。他解釋,最近糧食問題集中在玉米。玉米有關稅配額,去年720萬噸的關稅配額并沒有用完;但是玉米的替代品,如大麥、高粱、玉米酒糟等進口糧對國內市場仍造成很大沖擊。
據海關總署統計,2015年1-11月,中國進口玉米約460萬噸;然而,沒有關稅保護的大麥,進口則高達1027.6萬噸,高粱進口達984.4萬噸。
陳錫文表示,要把玉米替代品擋住,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讓國產糧食從價格上就有競爭力,應該讓價格大體能頂住國際市場的沖擊。
第二個目標,則是糧食的新庫存不能再增加。“這不光是產量的問題,重要的是形成新機制。不增加國有庫存,就得放活市場,形成多元化主體、多渠道的流通,讓市場主體都能夠愿意采購糧食,庫存壓力才會減下來。”故此,第三個目標是搞活市場。
第四個目標則是在改革過程中,“不能讓農民太吃虧”。否則,農民吃虧大了沒有積極性,這個生產就無法繼續。陳錫文強調,無論如何不能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現在看糧食多了一點,說句實在話,要減下去快”。
去年全年,國內外糧食價差仍然巨大。2015年 9月,國務院首次下調玉米臨時收儲價格,從2014年的1.12元/斤降到1元/斤,便引起農民和市場的激烈反應。但即便降價之后,陳錫文表示,“1塊錢一斤的玉米,比國際市場價格還高得多。最近進口到岸的配額內完稅玉米,進口價格一般情況下一噸不超過1600人民幣;我們從農民手里收到每噸2000塊錢的話,這就沒有競爭力。”
目前,一些進口農產品的到岸價格,甚至還低于中國農民的種植成本。在此背景下,如何擋住進口糧,如何在國產糧價出現大幅回落后給予農民合理補償,便成為一大難題。陳錫文也表示,作為今年農村改革“重頭戲”的供給側改革,具體怎么向前推進,“涉及的問題非常復雜。”
不過,盡管國內外的糧食價差不斷擴大,陳錫文并不認同一些意見籠統地宣稱“中國農業已喪失競爭力”。一方面,陳錫文雖認可就一些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特別是糧棉油而言,傳統農業國家沒有辦法跟新大陸國家比競爭力。
但他同時表示,眼下國內外糧食的高價差,是政府托市收購國產糧、國際糧價大幅下跌、國際航運價格下跌等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并且,農產品還有國際貿易規則保護,即使是WTO成員,也多允許相關國家保護自己的敏感產業,保護自己老百姓的就業和收入。
中國加入WTO時,對稻谷、玉米、小麥三大主糧的配額外進口承諾了65%的關稅。“配額外進口價格,中國價格并不比它高。”陳錫文表示,“并不是說現在已經到了像有些人說的那樣,中國的糧價大幅高于國際市場,所以自己不用種那么多,也種不下去了”。
不過,按照不少政策研究者的分析,中國入世時并沒有爭取到對農業的高保護。如果現狀不做改變,進口糧食全面突破65%的關稅保護線,距離或已不遠。(記者汪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新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