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第三屆中國愛故鄉大會紀實

[ 作者:黃志友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2-24 錄入:吳玲香 ]

主持人語:故鄉遠去,鄉愁襲來,復興鄉村已成為當今社會各階層群體的內在共識,并日益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創新鄉賢文化,弘揚善行義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

為了守護故鄉家園,保育鄉土文化,傳承中國五千年鄉村文明,從2012年起,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等機構就發起愛故鄉計劃,以故鄉情懷喚起人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熱情(本刊20159月號第17期曾做過專題介紹)。

為揭曉“2015愛故鄉年度人物,交流各地的愛故鄉行動經驗,吸引和鼓勵更多人士參加到共建我們生活家園的愛故鄉活動中來,20151219-20日,以尋根鄉土再造故鄉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愛故鄉大會暨2015愛故鄉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中國農業大學隆重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公共經濟研究會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世界綠色設計組織鄉村發展專委會主辦,國仁城鄉(北京)科技發展中心(小毛驢市民農園)、中國愛故鄉文化發展促進會(籌)承辦,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15個高校、100多個社團組織的200多位專家、公益人士及各地愛故鄉工作站代表一起,圍繞故鄉價值”“故鄉文化”“故鄉行動等議題,就中國鄉土文化保護、在地化知識構建、鄉土博物館與鄉村文明發展、鄉賢文化發揚、愛鄉平臺建設和鄉村未來可持續發展等話題,開展了4場討論,收獲了來自12個省市地區的15位愛故鄉年度人物的精彩故事,大會同期還舉行了“2015愛故鄉年度人物事跡展”“故鄉情懷鄉情·鄉愁·愛故鄉聯歡晚會等。來自全國各地的鄉村建設理念、實踐、行動和愿望在這里聚集,共同造就了2015年中國鄉村文化發展事業的一樁盛事。

本期以本次愛故鄉大會為專題,通過鮮活感人的愛故鄉年度人物故事,和對愛故鄉精神內涵的深刻闡述,喚起人們振興故鄉的雄心!將再造愛故鄉行動的種子,撒播長城內外、大江南北!

尋根鄉土 再造故鄉

——第三屆中國愛故鄉大會紀實

黃志友

一、頒獎典禮暨大會主旨演講

20151219日上午,大會在陜北佳縣馬家班嗩吶隊激昂的表演中開幕。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院長何慧麗主持開幕式,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黨委書記景發先生,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世界綠色設計組織鄉村發展專委會主任溫鐵軍教授,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教授,施永青基金總干事、北京永青農村發展基金會秘書長陳慶蕓女士分別致辭。

會議現場播放了愛故鄉公益項目短片——《尋根鄉土、再造故鄉:愛故鄉的足跡(2012-2015)》,并舉行了隆重的“2015愛故鄉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景發、張孝德、溫鐵軍分別為“2015愛故鄉十大年度人物“2015愛故鄉特殊貢獻人物獲獎代表頒獎。獲獎人物的感人事跡,令現場很多參會代表流下了熱淚。

頒獎典禮結束后,由中央黨校文史部文學教研室主任劉忱主持大會主旨演講環節。首先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藝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錢翰做現代社會為什么還需要儒家思想?的主題演講,他從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講起,談到我們如何治理當代國家的問題。他認為,在協調城鄉之間,包括分配污染、資源方面,都要回到我們傳統的天地一體、人心一體的基礎之上,重新構建起新的比較和諧的城鄉關系。

接著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世界鄉村發展專委會主任溫鐵軍教授做了鄉土文化與鄉村治理的主題演講。溫教授認為,傳統社會和傳統文化是幫助中國渡過現代化危機的基礎;治理是互動的,不可能是單方面的。只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方的努力共同結合,才有真正意義的良治。真正的知識,應該深深植根于社會大眾,以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真正的農村教育,應該植根于我們廣大農村基層干部群眾的大眾創新之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教育要與生產實際相結合,教育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這才是我們需要的教育。

二、“2015愛故鄉年度人物故事分享

1219日下午,為了讓參會代表更深入地了解獲獎代表背后的故事,相互交流愛故鄉的經驗,增強立足家鄉的信心,主辦方特別安排了“2015愛故鄉年度人物故事分享會。按照獲獎代表的實踐領域分為五大部分。

領域一鄉土文學與教育,由獲獎代表秦秀英(芮吉祥代)、李宗漢、馬新蘭分別發言。中央黨校文史部文學教研室主任劉忱認為,這三位獲獎代表,或通過自然筆記,或通過編撰鄉志,或通過發展教育,都是為了記住我們自己的歷史,傳承我們的民族文化。

領域二環保與中醫,由獲獎代表殷玉珍、吐地·艾力分別發言。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周立認為,作為一個人始終無法回避三層關系,即人與神、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兩位獲獎代表在第二重和第三重關系上給了我們特別好的答案。包括祝總驤老先生,不僅是自己在治理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并且開始發揮帶動力量,讓更多的人能夠得到這樣的力量,使無力者有力,有力者有愛。

領域三鄉土博物館,由獲獎代表原建國、吳國先、劉貴棠分別發言,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鄉土建筑研究者李秋香認為,他們都是從博物館這個角度,對家鄉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他們白手起家,一人東奔西跑,歷經了二十幾年的艱辛,堅持到今日,能形成這樣一個規模,這樣一個數量,這樣一個系統,實現了對家鄉、對中國大文化的歷史資料的補充,在鄉土性、地方性和行業性方面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是非常值得我們贊嘆的。

領域四社區發展,由獲獎代表張浩良、張承永分別發言,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教授認為,使鄉村重新煥發活力的關鍵在于人,我們要有人,有年輕人,有能人,有認識到鄉村價值的人。張浩良、張承永這類新鄉賢、老知青就是代表。通過他們恢復我們的文化,通過他們發展鄉村的產業,重振鄉村的精神和活力,最終通過他們帶動鄉村的發展。希望通過愛故鄉活動,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來關心鄉村,發現鄉村,為鄉村做出貢獻,為復活鄉村、振興鄉村貢獻我們自己的力量。

領域五文化遺產保護,由獲獎代表涂月超、王蓬草、鄧糧分別發言。他們都立足本土,或為創新民間藝術精益求精,或為保護地方文化奔走呼吁,特別是拾穗者,是唯一一個以16人團隊獲獎的團體代表,他們的在地性、專業性和奉獻精神(文化義工),是搭建地方愛鄉平臺的楷模!

三、愛故鄉論壇

1220日,為了深入展示各地愛故鄉在地實踐的經驗與思考,大會組織了在地化知識的構建(故鄉文化)、鄉土博物館與鄉村文明發展、愛鄉平臺建設和鄉土文化保護與社區經濟建設(故鄉力量)四場論壇。

故鄉的淪陷本質上是故鄉文化的淪陷。論壇一故鄉文化——在地化知識的構建由福建農林大學海峽鄉村建設學院講師、北京晏陽初平民教育發展中心總干事邱建生主持,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媒體傳播系系主任安文軍副教授點評。三門峽市作家協會主席楊凡、《崖邊報告》作者閻海軍、中國音樂學院研究員劉紅慶、西安蕓閣書院院長牛銳、作家周華誠、河南信陽平橋區明港鎮新集小學支教教師張立培、華夏鄉村兒童啟蒙教育項目干事李冰、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詢中心副總干事王小平、北京漢聲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營銷策劃干事羅龍吉、青原色創始人簡藝,分別從鄉土文學和鄉村教育角度,闡述在地化知識構建與地方文化再造的路徑,呼吁知識的主體性回歸、知識生產的大眾化,并重視鄉村留守兒童的鄉土教育。因為唯有知識主體性的回歸,故鄉文化才能在以資本文化為代表的侵蝕中找到突圍之路。

鄉土博物館把人們和鄉土的記憶聯結在一起,她是我們通向未來的引路人,鄉村文明要實現鳳凰涅槃的新生,鄉土博物館是那捆柴禾。論壇二鄉土博物館與鄉村文明發展由北京工友之家總干事、新工人藝術團團長孫恒主持,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公共經濟研究會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點評。西南大學盧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鳴鳴、重慶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館長劉映升、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者楊波、北京朝陽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多、江西撫州市農耕文化博物館聯合發起人鐘長林、湖北襄陽拾穗者民間文化工作群團隊召集人鄧糧,原黑龍江省拜泉縣委書記、拜泉縣生態文化博物館館長王樹清,福建屏南耕讀文化博物館館長張書巖分別發言。為了把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保護起來,他們滿懷熱情,克服重重困難,執著地堅持打造鄉土博物館。點評人張孝德認為,我們要對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作為死的東西放在博物館里,而是要讓它回到土地上重新發芽,回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通過一個博物館帶動一個社區、一個鄉村、一個區域的發展,復興鄉村文明。時機成熟時,可以成立全國鄉村博物館大聯盟,開展全國性的愛故鄉生態旅游網絡,把全國各地的資源帶動起來,促進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傳承鄉村文明。

沒有行動,就沒有未來;而沒有聯合,行動就沒有力量。故鄉再造,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種人、各種知識在各個地方的持續努力,需要協同行動。作為民間志愿者組織,愛鄉會成為連接本地鄉賢和返鄉青年互動合作、共同推進家鄉建設的橋梁與中樞。論壇三愛鄉平臺建設由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媒體傳播系副教授譚英負責主持和點評。安徽阜陽市南唐興農合作社理事長、阜陽愛故鄉工作站負責人楊云標,甘肅康縣王坪愛鄉會張貴艷、瞿興修,陜西益路人公益服務中心理事長馬永紅,西安科技大學學生、愛絡南公眾號負責人楊飛,福建愛故鄉促進會(籌)干事張金來、海南省定安縣返鄉大學生志愿服務隊隊長陳榮明、湖南安化縣大福愛鄉協進會聯合發起人李良軒、陜西漢中科教扶貧服務社發起人張俊杰、小毛驢鄉土學園陶虹屹,他們大部分都是地方愛鄉平臺的發起人和負責人,或老或少,風采各異,充滿激情地分享,展示了天南海北不同的經驗。大福愛鄉協會會的李良軒認為,愛鄉公益,重拾人心是基礎,培育團隊是關鍵,適合鄉情是突破、扎根鄉土是目標。主持人譚英總結指出,一個事情從開始到最后成功,都離不開一個內部因素和外部條件。內部因素概括起來有六個字——信念、熱情和專注,外部條件主要包括政策、技術、知識、方法和技能等等,只要處理好內部和外部的關系,找到最科學的方法,愛故鄉平臺就會打造的越來越完美,越來越美好。

如果鄉土文化的保護與社區經濟建設沒有關系,這種保護的可持續性就會受到影響;而缺少了鄉土文化保護視角的社區經濟建設,則很容易失去自我。故鄉行動必須使兩者協調起來,如此,故鄉才能成為我們心靈的依歸。論壇四鄉土文化保護與社區經濟建設由浙江外國語學院汪明杰博士負責主持和點評,三農問題學者、知名扶貧作家愛新覺羅·蔚然,北京昌平洼里博物館許岳虎、山西左權盲人宣傳隊隊長劉紅權、河北武強木版年畫傳承人鄭輝、陜西商洛市天宇廣告傳媒公司董事長王曉勇、湖北南漳陳氏造紙工坊第九代傳人秦明炎分別從各自的實踐經驗,分享以商業的力量,促進了特定文化的保護。汪明杰認為,應該讓經濟發展回歸生活,回歸道義,回歸文化,回歸社區;應該藏文化于民間,就近服務百姓,降低應用和維護成本。他希望有更多本鄉本土的老百姓可以做本鄉本土能做的事情。

四、閉幕式

1220日下午舉辦大會閉幕式。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規劃研究處王學文處長受邀出席。閉幕式由重慶大學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恩主持。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院長何慧麗認為,愛故鄉是通天地的,也是通古今中外的,愛故鄉大會2015年到中國農業大學舉辦,是對中國農業大學的鼓勵,也是中國的農業大學的一個真正的擔當。何慧麗特別回顧了中國農業大學百年發展史,特別是早期的辦學思想,即知識分子要跟農民相結合,要復興農村,改造社會。她希望中國農業大學承擔起新世紀的使命。

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編導徐鳳蘭女士也受邀致辭,她希望以后能夠和大家一起記錄志愿者們為鄉村做出的貢獻,講述他們的故事。

中國愛故鄉文化發展促進會(籌)秘書長、北京小毛驢市民農園副總經理黃志友,代表愛故鄉組委會回顧和梳理了愛故鄉公益項目自2012年啟動至今四年來的發展思路和過程,并對2016年愛故鄉工作進行了展望。作為從事鄉村建設已經12年的鄉建志愿者,他希望80后能夠有更大的擔當,成為開創生態文明時代的主力軍。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教授認為,愛故鄉大會是令人激動的會議,選在百年老校中國農業大學召開,應該可以載入校史。中國農業大學有很好的傳統,很多老院士都是從鄉土中成長起來的;但因為有了新的評價體系,所有的中國高校,包括中國農業大學,這些年越來越遠離鄉土。我們自己要身體力行去做,同時要影響更多的人。我們在堅持自己行動的同時,要阻止大面積的鄉村破壞。鄉村建設不是要拿掙錢的標準來衡量,從生態文明的角度來看待鄉村,鄉村就有了不可替代的價值。愛故鄉追求的是幸福,不是斂財。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為大會做總結發言,他說,在今天以競爭為主流的動力下,整個社會、整個世界都在遠離初衷,愛故鄉大會,讓我們看到還有一批人保持著清醒,開始回歸、開始回到初衷的原始點,重新思考我們的未來。張孝德認為,新回鄉運動、逆城市化運動已經來臨,不是我們要去拯救故鄉,是我們的心需要故鄉來拯救,相信這種愛故鄉的心,這種能量,會超過任何技術和物質的力量,最后變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動力。

愛故鄉離不開青年人的參與,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支農社團代表接力愛故鄉行動,在大會閉幕式上共同發起了青年愛鄉行動宣言

我們需要當代的故鄉的歌曲,為了帶動更多的人來參與愛故鄉行動,北京工友之家總干事、新工人藝術團團長孫恒代表愛故鄉組委會在大會閉幕式上發布了“2016愛故鄉——尋找故鄉之歌征集活動,并計劃明年年底推出專輯,推廣故鄉之歌。大會在《故鄉的云》的演唱聲中落下帷幕。

(作者簡介:黃志友,小毛驢市民農園副總經理、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生態農業工作室負責人,中國愛故鄉文化發展促進會〈籌〉秘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月報》20162月號鄉村建設專欄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俄罗斯在线播放 | 无日本日本免费一区二区 | 亚洲午夜福利院在线观看 | 最新日本一道免费一区二区 | 色婷婷久久久swag精品 |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