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不到一年,國務院再次下發關于建設眾創空間的文件,更好更快地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信號進一步強化。2015年3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首次下發了《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2016年2月18日,猴年的春節還沒有過完,國務院辦公廳又下發了《關于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對照兩個文件,一致的方面表現在,對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高度肯定、強烈預期和強力支持;差異的方面表現在,2015年的文件是作為發展新事物提出,進行總體部署;而2016年的文件則進一步聚焦,提出了當前的重點安排和側重方向。
一、眾創空間是什么?和孵化器、園區的區別是什么?眾創空間要如何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什么是眾創空間,形象一點講,就是草根創業的小窩,就是屌絲創業的公共載體,也是創客們的夢工廠。因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體是無數個小微企業和個人,他們有熱情、有創新點,但沒有實力、沒有獨立空間,也很難單打獨斗,客觀上需要政府和社會提供一些服務于這類群體的實體空間。事實上,早在眾創空間提出十多年前,國外Hackspace、TechShop、Fab Lab、Makerspace等各種類似形式的眾創空間就已經逐步形成,一些名不經傳的發燒友在興趣愛好中完成了影響世界的科技創新發明,眾創由此逐漸演化為一種社會潮流和各國政府積極關注的新興領域。中關村管委會創業處處長楊彥茹認為,“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廠,甚至科技媒體等,都是眾創空間的具體表現形式。”
那么和現在的孵化器、園區有什么異同?首先都是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載體,但孵化器更專業一些,主要是對較有前景、能提出一定商業模式、主創團隊較為成熟的一些項目像鳥窩孵化一樣提供成長的配套服務,如基礎設施、創業指導、初期融資、管理咨詢等,能被挑選進入孵化器的項目往往被風投視為未來的創新企業家。創業園區則要比孵化器宏大,往往與實體產業關聯,也不僅僅包括工作服務內容,還有生活服務內容,涉及創業的關聯領域與產業鏈都應該齊備。而眾創空間相對前二者而言,更加小微化、開放化、興趣化,就像是催生孵化器入選項目的地方,入駐的門檻更低,成本也更低,能吸納更多的有興趣的創業者聚集。
二、就地方政府來說,政策出臺后,地方政府要如何推動并落地?
如何落實好國務院的安排部署,《意見》提出,各有關部門和各省(區、市)要加強組織領導、示范引導、分類指導和宣傳推廣,為眾創空間專業化發展創造條件,在全社會弘揚創新創業文化,激發創新創業熱情。也就是說,國務院提出了四條落實的措施:
一個是組織領導,就是領導要重視,責任部門要明確,工作力量要跟上,指導要科學,信息要透明;
二是示范引導,不能說不明就里,一哄而上,而是要先研究透,吃準著力點,讓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創新要素集聚區域的管理部門率先行動起來,從不同創業群體、創業行業的需求出發,積極探索支持眾創空間發展的新政策、新機制和新模式,不斷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循序漸進;
三是分類指導,不同地區實際不一樣,不同產業實際也不一樣,高校科研院所多的地方與少的地方也不一樣,北上廣能建的眾創空間可能二三線城市建不了、用不上,更不要說縣縣都要搞“空間競賽”,說到底要因地制宜,這才是科學的工作作風;
四是宣傳推廣,到底什么是眾創空間,什么是創客,怎么建,又怎么扶,對大多數地方來說是新事物,所以要從學習認識開始,必須加大宣傳力度;同時,讓大家積極參與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還需要宣傳動員,特別是讓成功人士現身說法,更有影響力;一次創業明星的報告會,可能超過十次政府的動員會。
三、對于眾創空間的主體,小微企業、創客等來說,有哪些利好體現?
這次的文件,進一步明確了相關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體現著供給側改革下的降成本、補短板思維,主要明確了六方面的優惠政策。
——在實行獎勵和補助政策方面,要求“有條件的地方要綜合運用無償資助、業務獎勵等方式,對眾創空間的辦公用房、用水、用能、網絡等軟硬件設施給予補助”;雖然國家供給側改革要求去杠桿,但對眾創空間而言,可以“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采用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進入技術創新領”。
——在稅收政策方面,文件進一步細化:“眾創空間的研發儀器設備符合相關規定條件的,可按照稅收有關規定適用加速折舊政策;進口科研儀器設備符合規定條件的,適用進口稅收優惠政策;眾創空間發生的研發費用,企業和高校院所委托眾創空間開展研發活動以及小微企業受委托或自身開展研發活動發生的研發費用,符合規定條件的可適用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
——在資本支持方面,除鼓勵社會資本踴躍投入外,“鼓勵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設立天使投資基金,支持眾創空間發展;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試點地區探索為眾創空間內企業創新活動提供股權和債權相結合的融資服務”,國家隊入場,資本支持力度讓人期待。
——對科技人員進一步放活,“對本單位科研人員帶項目和成果到眾創空間創新創業的,經原單位同意,可在3年內保留人事關系,與原單位其他在崗人員同等享有參加職稱評聘、崗位等級晉升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權利”。
——調動企業積極性參與眾創空間建設,一方面,“企業建設眾創空間的投入符合相關規定條件的,可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另一方面,鼓勵“淘汰落后產能、處置‘僵尸企業’過程中形成的閑置廠房、空余倉庫以及生產設施,改造建設眾創空間”,實現轉型。
——促進軍民技術雙向轉化,“在符合保密規定的前提下,對向眾創空間開放共享的專用設備、實驗室等軍工設施”,這讓大眾創新與前沿科技的結合進一步緊密。
四、對于科研機構等研究人員提供了哪些新的方向?或者他們已有的研究成果要怎樣指導推進?
首先,給予的地位很高,“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重點,擴大“雙創”的源頭供給,推動科技型創新創業,使科技人員成為創新創業的主力軍”。
其次,政策比較給力,“配套支持全程化。通過為創新創業者提供工業設計、檢驗檢測、模型加工、知識產權、專利標準、中試生產、產品推廣等研發、制造、銷售相關服務,實現產業鏈資源開放共享和高效配置”。
第三,檢驗標準明確,“堅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向創業者開放創新資源,降低創新創業成本,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鏈的對接,讓市場對科技成果作出評價”。
歸結起來就是說,高校與科研院所要開門搞創新,把科研人員的主力軍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市場中接受檢驗。
五、就我國目前的現狀來說,推動起來有哪些難點?
就目前的現狀而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主要表現在:
認識程度如何又深又透?有的可能覺得目前本地發展眾創空間的時機還不成熟,等北上廣等一二線城市發展起來再說;有的可能把創業與創新、創業者與創客混為一談,盲目跟風,換個牌子,裝裝門面,依然新瓶裝舊酒。
政策落實如何又實又細?現在中央一提什么,總有地方馬上跟著喊什么,但多是空喊口號,虛發文件,中央規定的優惠政策和補貼到不到位,相關的稅收政策不兌現,面臨的具體問題不好好解決,反倒傷了創業創新者的心。
眾創空間如何建得又好又實?絕不能將眾創空間簡單化為一個可以辦公開會的物理空間,硬件看起來很漂亮,軟件卻很不到位,徒有虛名。如果相關基礎設施不齊全,相關服務不齊備,大家聚集到這個地方又能干什么?
眾創主體如何有效凝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關鍵是大眾參與,核心是人才集聚,最重要的是科技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勇于投身,如果不能吸引大量的創業創新人才參與,眾創空間就推動了存在的意義,只剩下了空架子;一些地方的眾創空間只在領導參觀時才有一點人氣,這樣的面子工程尤其要警惕。
區域優勢如何打造?大眾創業,涉及多個領域,《意見》也提出了若干重點,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實際,不能都去搞互聯網、大數據和電商,還是需要從當地發展實際和人才現狀出發,特別是要與實體經濟來結合,不是做盆景,而是育壯苗,一等移栽到實體經濟這個大田就能茁壯成長,真正達到培育新動能的目的。
如果說新常態是一次中國經濟的換檔轉速,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維持新速度的新動能,能不能把新的動能與經濟緊密結合起來,需要踩好發展的“離合器”,這不僅有把握時機的問題,還有腳下的技術問題,不過總會在摸索中不斷進步。
(二〇一六年二月二十二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