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我國農村現有6億常住人口,年產生活垃圾約1.1億噸,相當于每年堆出200多座百層“垃圾高樓”。
“任性堆放”的垃圾不僅影響美觀,甚至危害到村民健康和農村發展。江西省為了破解“垃圾圍村”困局,探索推行 環境治理“小區式管理”、建立農村長效保潔機制等措施。
江西省南昌縣曾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而如今,當地一些村莊卻變了一副模樣。在塔城鄉鬧上村,村口的垃圾堆積成山,公共廁所長期沒人打掃,周圍甚至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村民老王告訴記者,離村口不遠就是學校、衛生所和民房,村民每次來扔垃圾都要捏著鼻子走:
村民老王:人家扔我也扔哦,反正大家都仍在那里,那么多垃圾堆在那里,一下子要清掉也好難呢。
同樣,在江西南豐縣前江村,由于地理位置比較偏遠,村里至今還沒有接通自來水。村民們每天洗衣服、洗菜 都要到村口的大水塘集中用水,用過的臟水又直接倒進水塘里,再加上水面上飄著的塑料袋和爛橘子等,使村里唯一的池塘污水橫流。
村民白先勇:以前老百姓的橘子沒哪個地方倒,就倒在魚塘旁邊,把這個水就污染了。后面看到太臟了,就挖了一塊土地把這個魚塘給蓋了。
近年來,農民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好,村里蓋起的小洋樓越來越多,可一些村民的環保意識和衛生習慣卻沒能跟上蓋樓的節奏,“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成了一些地方的普遍現象。大部分農民不懂垃圾分類,農村又沒能力進行集中專業處理,這種困局,讓江西碧洲鎮鎮長黃漢華天天心急:
黃漢華:全國2萬多個鄉鎮,真正有能力做垃圾處理的還是很少。江西只有不到10%的村莊開展了集中的垃圾處理工作。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我國農村有6億常住人口,年產生活垃圾約1.1億噸,其中有0.7億噸未作任何處理,相當于每年堆出200多座百層“垃圾高樓”。農村生活垃圾正在嚴重污染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甚至影響城市的農產品安全和水環境。
“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這句話形象地反映出江西一些農村垃圾處理的現狀。鄉鎮不重視農村垃圾治理工作,垃圾桶、垃圾車和垃圾處理廠等基礎設施不足,保潔員緊缺且收入低等都是原因。江西井岡山市的許多村莊直到今年才有了垃圾車,污染情況稍見好轉。井岡山市宣傳部副部長羅辰元:
羅辰元:以前就是在小溪邊倒,沒有處理,就是焚燒,但是不徹底,現在是統一填埋、統一處理,防止細菌蔓延,我們井岡山最近還出臺了文件。
作為“重災區”,江西永修縣安城村近年來積極推行環境治理“小區式管理”,實現了村里的生活垃圾“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讓村民的生活環境更加干凈、健康。安城村村支書余可富:
余可富:我們主要依靠鎮里拿一點、村里出一點支付保潔員工資及垃圾清運費用,保潔工作到位,垃圾清運及時,我們村的環境越來越干凈了。
而在江西貴溪市,當地投入五百多萬元資金推進建立農村長效保潔機制,建成羅河、塘灣、洪塘等多個鄉鎮垃圾中轉站,計劃用兩到三年的時間,在縣、鄉、村、組各級 建立健全城鄉環衛一體化生活垃圾治理體制。貴溪市農工部副部長鄧智和:
鄧智和:下一步我們財政將會對每個村中的保潔員,這一塊進行集中,給予一定的補助。建立一種長效機制,農村整體環境會達到干干凈凈,漂漂亮亮,井然有序。
“重建更要重管”。在配備足夠的資金和垃圾處理設施的基礎上,改變提升農民的衛生習慣和環保意識成為農村垃圾治理的另一場“攻堅戰”。據測算,農民衛生習慣好的話,可以從源頭上減少40%的垃圾,并有利于垃圾循環利用“變廢為寶”。江西碧洲鎮鎮長黃漢華認為,與農民的溝通和宣傳要實實在在,常抓不懈:
黃漢華:搞農村垃圾工作一定要做到農民的心里面去,形成良性長效機制,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才能把農村垃圾工作做好。
為確保農村垃圾治理不是刮“一陣風”,而是能長期有效的堅持,成為農村新常態,江西新余等地出臺了農村垃圾治理考核辦法,督促鄉鎮村領導干部對農村環境衛生進行嚴格督察。比如,新余市相關部門創新建立了鄉鎮村主要領導繳納3000到1000元不等的“風險保證金”制度,凡連續兩次在環境考評中排名最后一位的,要相應扣除負責人的保證金。新余市委常委、副市長陳威:
陳威:明確鄉鎮是主要責任單位,黨委書記是主要責任人,村級班子是直接責任單位,村黨支部書記是第一責任人。實行月抽查、季督導、年終考核和現場協調會的工作機制,定期進行督察和通報。
有人說“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優勢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治理“垃圾圍村”現象不僅是農村所需,也是廣大農民所盼。江西多地不斷加大對治理農村垃圾的軟、硬件投入,引導農民改變不良衛生習慣,形成上下合力,真正把“水清魚肥稻谷香”的美麗還給農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廣網北京2月2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