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系列報道
3月19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年會經濟峰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
在“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分組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指出,未來五年是探索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重構中國農業政策體系的重要的窗口期。從2004年開始,經歷過12年的高速增長后,中國的農業仍面臨著經營規模小、勞動生產力低、生態環境代價大等問題。因此,在推進農業的結構性改革、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農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過程中,如何促進土地的流轉和集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完善龍頭企業和農民的利益連接機制,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成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
2016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分會場
此外,邦吉公司首席執行官索恩?施羅德、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美國瑪氏集團董事長維多利亞?瑪氏、中糧集團總裁于旭波、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長樊勝根也針對這一問題分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以下是與會嘉賓的精彩發言:
索恩?施羅德:
截至目前,農產品中所有谷物均已呈現量增價跌的狀況。在全球各地,農民通常都得不到與其經營風險相匹配的報酬。政府和企業的作用就是要支持他們成為優秀的管理者和決策者,可以在多方面對其進行幫助。
首先,應在種子、農藥、化肥的使用等農業技術應用方面進行強化教育培訓。中國每公頃土地化肥的使用量最高,但卻沒有產生相應的回報,因此需要具體的技術援助才能解決這一矛盾。
其次,透明的市場環境非常關鍵。如果使用補貼和目標價格的話,就要避免這些措施失真。農業補貼經常是直接支付給農民,但有關于價格的支持政策因為沒有被確切理解,所以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目標價格要隨著生產體系的改善和土地面積支付款項的變化進行調整。
第三,獲得融資前,構建信用體系非常關鍵。直接影響著農民對新技術的態度,使得農民敢于嘗試新技術。
最后,戰略儲備糧是實現糧食安全政策的重要因素。需要注意的是,要基于當前的市場環境戰略有一個明確的闡述,而且儲備管理不應該用來作為價格支持體系。
此外,他還表示,一個運作良好的全球貿易系統能夠在區域供應中斷期間充當關鍵的減震器,并有助于確保糧食安全和價格穩定。
屈冬玉: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黨對于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學習新理念、踐行新戰略,適應新常態,打造新優勢,適應中國的新產業。“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所以我們必須把農業農村經濟,從糧食供應由長期的短缺到總量的基本平衡,豐量有余這個好的形勢維持下去。
農業現代化是中國“四化”的短板,需要用理念引領推動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全面提升我國農業的競爭力。
第一,要以產業發展為目標,創新農業管理體制機制。
當前,我國經濟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對農業農村工作的要求也有了新的變化,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全面超過進口價格,生產成本快速上升,主要原因是勞動力成本和資源約束趨緊,市場競爭力弱,比較效益低。所以,要把新的技術、新的業態、新的模式引入到農業,用現代的理念引領農業。因此,首先要改革土地經營制度,因為中國的土地是集體所有,必須確權到集體成員。第二步要把集體資產盤活;第三步要延伸產業鏈、價值鏈,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第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現在中國的市場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消費需求的升級。因為社會中產階級大量涌現,城鎮化速度加快,中國的農業原來主要是供給基本農產品,現在對農產品的需求也變的多樣化。
第三,要化解資源約束的瓶頸,推動農產品綠色發展。
第四,統籌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我國的進口的節奏、數量要和國內需求相吻合。同時,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一二三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要推動“互聯網+現代農業”。
維多利亞?瑪氏:
中國是瑪氏集團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所以我們非常關注中國未來的發展。我們希望進一步擴大在華的采購,因為我們深信好的產品要在本地進行生產,在本地進行銷售,原材料也要在本地進行采購。到2050年全球人口會達到90億,在滿足他們對食品需求的同時,還要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現代農業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關鍵。
從農戶的角度開展工作時,我們要吸引農戶,讓他們原意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保證糧食供應和食品供應。也要通過作物科學、農田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來保證農田的產出,讓農夫有足夠的經濟收益。我們關注糧食不僅要看糧食的產量,還要看糧食的質量。所以,對于中國的“十三五”規劃,我們感到非常的振奮,也非常愿意提供支持。
于旭波:
我對農業產業體系的理解分三個部分。第一是農業生產的環節,涉及到農產品的成本和質量、有關農業的科技、以及農業物流體系。第二是農業供應鏈體系,括貿易、物流、加工,食品原料、飼料原料的生產在內體系是否有效率。第三是品牌,企業應考慮如何打造一個消費者需要的、信任的好產品。
中糧集團希望在整個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三方面的作用:
一是希望在農業生產環節發揮引領的作用。幫助農民更好的生產,指導農民,給農民提供資金,提供市場,銷售農民的產品。
二是希望在食品生產環節,特別是社會普遍關注的食品安全,最大程度保證下游產品的品質。
三是在貿易加工和物流方面,中糧集團希望能夠對社會的食品供應發揮很好的支撐作用。
樊勝根:
在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情況下,農業經濟供給側改革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第一,中國在消除饑餓和英兩不良方面取得巨大的進步。第二,與此同時還面臨著挑戰,中國的食物安全和營養狀況愈發脆弱。第三,需要在新常態經濟增長的大背景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提高食物安全和改善營養狀況。
中國的農業和食品體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是糧食的價格國內外差別很大。二是我國在農業方面的支出約為農業科研的支出的20—30倍,國家對農業科研的支出相對薄弱導致生產環境弱化。三是我國目前仍存在貧困人口膳食能量不足,部分人群營養過剩,以及缺少微量元素的隱形饑餓等營養不均衡等問題。
針對這些挑戰的供給側改革,我提出五點建議。第一,改補貼為收入,把現在的補貼轉換成收入給農民。第二,實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建立良好的土地市場制度,讓市場確定規模,給農民提供保護。第三,擴大社會保障的問題,加強對進城農民工子女的教育、醫療,以及他們個人的失業保險等。第四,要鼓勵互惠貿易,保持貿易暢通是防止糧食價值飆升,防止糧食急劇波動的有效辦法。第五,增加對氣候型、資源集約型農業資源的投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記者:孟慶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