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小鎮、智慧小鎮、制造小鎮、海洋金融小鎮、夢想小鎮、云棲小鎮、青瓷小鎮、美妝小鎮、巧克力甜蜜小鎮……翻開這些小鎮的名字,許多人會眼前一亮。他們或鐘情于美食,或傾心于互聯網,或注重于地域特色,無論喜歡什么,總有一款小鎮適合你。
特色小鎮的概念,最早興起于浙江。如今,到小鎮品茶,作畫,或燒一件青瓷,甚至是創業,已經成為浙江的特色小鎮為人們提供的選項。
不止在浙江,在整個中國,特色小鎮都在以迅猛發展的姿態,加入到方興未艾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來。事實上,特色小鎮非鎮非區,并非行政區劃單元,也不是產業園區,而是相對獨立于市區,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鮮明、產城融合、充滿魅力的小城鎮。”在新近公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在未來五年中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鎮。無論是發展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現代產業,還是專注于茶葉、絲綢等歷史經典產業,這些特色鮮明的特色小鎮,都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1 不要“千鎮一面”要“小而美”
過去,中國一些城市的建設被批評為“千城一面”,不重視差異化的建設與發展,導致許多城市大同小異。如今,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從一開始就確立了不要“千鎮一面”的思路。從特色出發,可以窺見當下中國特色小鎮的思路。
來自貴州和浙江的例子可以很好的說明,中國特色小鎮建設的差異化思路。
在貴州仁懷市茅臺鎮,這個以茅臺酒譽滿天下的地方,鎮長羅小軍告訴本報記者,這里的建設思路是做成“美、特、富”的精美小鎮,讓人感受到“水村山廓酒旗風”的詩意畫卷。除此之外,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創造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其中第三渡的渡口就在茅臺鎮,著名的赤水河從鎮中穿過。兩大特色,得天獨厚。
今年4月28日,第十一屆貴州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將在遵義市舉行,主會場就設在茅臺鎮。一個小鎮成為一省推介旅游的主會場,貴州對特色小鎮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在浙江杭州西湖云棲小鎮,背靠著科技創新實力強勁的杭州市,這里發展成了以云計算、大數據和智能硬件產業為產業特點的特色小鎮。云棲小鎮黨委書記、杭州轉塘科技經濟園區管委會主任呂鋼鋒介紹說,小鎮雖然建設僅僅一年,但發展很迅速,2015年實現涉云產值近30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2.1億元,累計引進企業328家,其中涉云企業達到255家,產業已經覆蓋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移動互聯網等各個領域。
各有絕活、一鎮一品,成為這些特色小鎮最鮮明的特點。
浙江發改委副主任、省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翁建榮用幾個詞總結這些特色小鎮的特點。在產業上“特而強”,圍繞單個產業來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圈,以此培育具有行業競爭力的“單打冠軍”;在功能上“有機合”,將產業、文化、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疊加;在形態上“小而美”,求精不求大;在體制機制上“新而活”,鼓勵和支持各特色小鎮做改革試驗區。
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楊躍光則直言,對于貴州這樣一個山地特色明顯的省來說,契合這種特色,只能“蒸小籠”,不能“攤大餅”,形成組團式、點狀式、串珠式的布局,城鎮、山水、田園、村莊有機融合。
在全國許多省份,地方政府都意識到了特色小鎮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獨特優勢。盡管對“特色小鎮”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以一個產業為主導的思路都非常明確。
在廣西賀州黃姚古鎮,這個已有1000多年歷史的小鎮,因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優勢,以及喀斯特地貌等景觀優勢,正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之下重新煥發生機;無論是被譽為“油畫名鎮、藍莓之鄉”的張家樓鎮,還是定位為“菇香小鎮、景秀大村”的大村鎮,特色成為當地的名片;在湖南長沙開福區沙坪鎮,以獨特的湘繡為基礎,加上漢回風情、長沙園林生態園等,這里正在試圖融合成片打造綜合旅游景區。
2 新常態下的有益探索
事實上,對于進入新常態的中國來說,以特色小鎮為代表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是非常有價值的探索。
浙江在特色小鎮上起步最早。浙江省省長李強專門撰文稱,特色小鎮是浙江創新發展的戰略選擇。他展望說,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個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多功能疊加融合、體制機制靈活的美麗小鎮將深刻改變浙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推動新常態下的浙江發展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
而在此前,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在專程前往浙江調研后表示,浙江特色小鎮建設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發展模式的有益探索。他說,對特色小鎮印象最深的是處理好了政府與市場關系,政府為企業創業提供條件,大膽“放水養魚”,讓企業家才能充分發揮,這對我國經濟結構升級都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事實上,早在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就出臺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對特色小鎮的創建程序、政策措施等做出了規劃。根據《意見》,特色小鎮規劃面積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面積相當于半個西湖,而建設面積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按照規劃,3年內每個特色小鎮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左右,所有特色小鎮要建設成為3A級以上景區。
關于支持特色小鎮發展的文件和會議,這幾年正在密集出臺。
在四川,成都市去年發布了《2015年成都市小城鎮建設工作要點》,明確表示打造50個特色鎮,將小城鎮建設連線成片,并在此過程中體現出“一鎮一主業”的思路和“四態融合”理念。
在安徽,黃山市在今年3月剛剛召開的特色小鎮工作座談會上宣布,今年上半年將先行安排10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著力推進10個左右的特色小鎮建設,力爭“十三五”期間建成30個特色小鎮。
在貴州,該省省委公布了《關于加快100個示范小城鎮改革發展的10條意見》和29項配套措施,還在全國率先開展以鎮為單位,全面小康社會創建工作,制定了《貴州省100個示范小城鎮全面小康統計監測工作實施辦法》,建立了以鎮為單位,全面小康統計監測指標體系。
在云南,早在2011年就下發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意見》,啟動了包括現代農業型、工業型、旅游型、商貿型、邊境口岸型、生態園林型在內的150個特色小鎮的建設發展。
在許多地方,建設特色小鎮已經成為新型城鎮化破題的良策。以貴州為例,截至2015年底,100個示范小城鎮累計完成項目建設資金1000億元,建成“8+X”項目4000多個,實現了107個示范小城鎮有高速公路或是國省干線聯絡線進行連接,累計建成保障性住房8萬套。
“如果說轉型升級是倒逼和牽引兩種力綜合作用的結果,那么,特色小鎮就是一種正面牽引力,也可以說是一種新機制。”翁建榮認為。
3 以特色集聚發展要素
特色小鎮發展時間雖短,已經表現出了很強的示范效應和發展潛力。而對于不少地方來說,特色小鎮既是當下的抓手,也代表著未來。
李強透露,至去年11月,浙江省首批37個重點培育的特色小鎮已集聚企業3300多家,引進1.3萬多人才,并帶來含金量較高的新增投資、新建項目和新增稅收。按照浙江此前發布的指導意見,要重點培育和規劃建設的是100個左右的特色小鎮,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要大干快上,實際思路是重質量、輕數量,達到質量要求的小鎮多多益善;重謀劃、輕審報,實行寬進嚴定;重實效、輕牌子,建一個、成一個。
而在貴州,據該省省委改革辦專職副主任張美鈞透露,僅2015年,100個示范小城鎮就新增城鎮人口10萬人,新增城鎮就業人口8.3萬人。而在2013—2014年間,該省示范小城鎮工業總產值、旅游總收入、農業總產值、財政總收入年均分別增長了18.5%、21.4%、12.4%和39%。“人口集聚功能顯著提升,城鎮經濟實力快速提升。”
或依托原有產業,或“腦洞大開”,這些小鎮的存在本身,已經成為一道風景線。讓在特色小鎮工作與生活令人羨慕,成為許多地方發展特色小鎮的追求。無論是山東平度市明村鎮引進美國固鉑輪胎橡膠公司后成為“橡膠輪胎特色產業鎮”,還是浙江余姚規劃中的機器人特色小鎮,還是浙江杭州由以發展大學生互聯網創業企業為重點的互聯網村和以培育科技金融為重點的現代科技服務業的天使村組成的“夢想小鎮”,都將成為當地名片。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特色”實際上集聚了發展所需的各種要素。
分析人士認為,特色小鎮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提供了范例。以浙江為例,特色小鎮一般布局在城郊接合部,既有眾創空間、研發中心,又有人才公寓、社區功能,生產、生活、生態融合。在這樣注重功能疊加、要素融合,“產城人文”一體的新型空間,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諸多問題得以破解。
“這些創建中的特色小鎮,既是一個個產業創新升級的發動機,又是一個個開放共享的眾創空間;既處處展現江南水清地綠的秀美風光,又告別傳統工業區‘文化沙漠’現象,彰顯了人文氣質;既集聚了人才、資本、技術等高端要素,又能讓這些要素充分協調,在適宜居住的空間里產生化學反應,釋放創新動能。”李強這樣認為。
如今在互聯網上流行以“擔當”造詞,比如說一個人是“顏值擔當”,就意味著他是一群人中長得最好看的。以這種邏輯看,遍布中國各地的“特色小鎮”,正在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特色擔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