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農業生產再傳利好。全國糧食產量達12429億斤,人均占有量453公斤,達到歷史最高點,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二連增。
農業連年豐收,庫存充裕,但當前農業的結構問題仍然突出,集中表現為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破解農業發展難題,迫切需要農業大數據。”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副司長王小兵日前對記者表示,“現代農業要更加積極主動地擁抱互聯網。”
有統計數字顯示,目前我國網絡寬帶覆蓋了93.5%的行政村,但農村網民有1.95億,普及率僅為28.4%,比城市低43.2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1.9個百分點,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與之相對應的是,農業氣象、農業資源環境、農作物育種、農業生產、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流通、農機作業等方面都要每天產生海量數據。
在王小兵看來,作為國家大數據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大數據的發展潛力巨大。“農業大數據本身作為一種新經濟形態,將會對農村社會經濟結構產生重大影響。”他說,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大數據也能通過實現產需兩端的精準對接,通過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倒逼生產端,發揮重要作用。
王小兵建議應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的原則,最大程度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盡快形成海量數據,加快實現農業的數據化、在線化。“還要盡快解決農工業大數據共性關鍵技術滯后等問題。”他說,“推動數據共享、開放,編制數據資源目錄,完善數據指標和標準體系,積極爭取國家大數據工程項目支持,加快建立全球農業數據調查分析系統等,夯實農業大數據的發展基礎。”
在推動應用方面,王小兵則認為應從單品種、小數據開始,逐步形成全品種、小數據。同時可選擇有積極性的省份,聯合產學研各方力量,開展大數據建設試點。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科學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