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問計如何做好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
喚醒古村落保護中的“工匠精神”
如何做好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浙江省問計會聚臺州市黃巖區參加專題研討的省內外專家。6月3日,在由浙江省委、省政府組織的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呼吁:歷史文化村落里蘊含著祖先留下來的眾多寶貴財富,在避免“勞民傷財”或“自生自滅”、避免“建設性破壞”和“破壞性建設”的同時,一定要警惕歷史文化村落保護中的雷同性危機。
2015年年末,浙江省確認的歷史文化村落共有1237個,但目前這些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現狀卻千差萬別。有的村落全村旅游收入已經達到1億元,也有的村落三年建設期滿績效評估不及格。
記者從浙江農林大學王景新教授團隊的《浙江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與持續發展調研報告》中了解到:浙江歷史文化村落的所有古建筑等物質文化遺存中,有文物保護級別的4357處,其中375處為國家級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89個屬于國家級。
2003年6月,浙江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時,就將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納入其中。從2012年至2015年,浙江先后批準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建設村和一般村共779個。
調查顯示,浙江各地已經探索出一些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利用方式。例如,龍泉市溪頭村用不足700萬元的投資,完成了其他村要花費數千萬元的修復、保護等任務,成為浙江首批美麗鄉村;蘭溪市諸葛村抓住先機發展古村落旅游業,2015年全村旅游綜合收入達到了1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年底,浙江全省累計完成古建筑修復6889幢,建筑外立面改造1721幢,古道修復82公里。由浙江理工大學等兩個團隊完成的調研報告表明,浙江省首批40個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大多數村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三年建設預期目標。
在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千村一面,缺乏工匠與工匠精神的困境,也讓一些問題暴露無遺。溫州市文成縣九都村因為建設落后等原因成為唯一一個評估不及格村。
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鄭衛就“千村一面”的問題提醒政府部門,要警惕歷史文化村落保護中的雷同性危機。浙江省古建筑設計院副院長陳易也提到,村落本身的城鎮化傾向,使城鎮型的規劃布局與建筑形式成為廣大村落的模板。
作為在黃巖開展了多年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專家,同濟大學教授楊貴慶非常反對屋頂色彩五花八門、歐陸風格照搬照抄等毫無地方傳統風貌的建筑。在他看來,這樣做只是滿足了外來游客的獵奇心理,削弱了歷史文化村落的內涵和品質,導致“建設性破壞”和“破壞性建設”。同時,他還認為,歷史文化村落作為公共資源,不能因為市場資本的介入而成為私人俱樂部,這樣有悖于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和再生的目標。
“有些地方為了趕工期和省造價,在選材和施工上以次充好,施工潦草,還有些地方使用現代材料粗魯地在古建筑上打‘補丁’。”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丁繼軍說,在傳統建筑的保護和修復中,用料的疏忽、傳統技藝的缺乏和工匠特別是工匠精神的缺失,都是不可忽視的短板。
針對當前某些地方在保護歷史文化村落時只注重保護建筑,而忽略村民生活質量等現象,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趙華勤建議,歷史文化村落保護與發展要協調,可以把古村落部分住戶外遷至附近的農民新區,較完整地保護村落整體面貌;同時,調整村落空間功能結構,完善村落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網-《光明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