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領域。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障食品和木材安全、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選擇。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農業環境條件,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產品的農業發展模式,這是我對農業循環經濟的理解。人和土地的良好關系才是我們幸福健康的根本。”山東銀香偉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銀香偉業”)董事長王銀香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早在今年2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國家林業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適應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政策支撐體系,基本構建起循環型農業產業體系。
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為建設生態農業打基礎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作為基礎產業,決定著國民經濟和整個社會發展的全局。但是目前我國農業的發展仍不容樂觀,由于部分地區粗放式的發展模式依然存在,使得現代農業的發展面臨很多難題。
王銀香告訴本報記者,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有幾個困難:一是土壤生態有所損害,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陷入困境;二是農業種植方式單一,農業產業脆弱,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二元結構很難改變,不利于農業的長期發展;三是農業資源綜合利用率低,造成了極大浪費;四是農產品安全隱患仍然存在,降低了民眾的信任度。
“這些問題,既是我們發展有機農業的攔路虎,也是我們決定發展有機農業的初衷。因為有機產業必會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其對于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解決食品源頭安全等方面的意義不言而喻,尤其是在環境保護、生態發展方向上也有巨大價值。”王銀香說。
《意見》提出,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要以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為目標,以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為主線,以示范引領為抓手,切實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優化產業組織結構,促進農林牧漁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完成“全面推動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接循環化、廢棄物處理資源化”四大任務,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循環經濟與環境評估預測研究中心主任齊建國表示,近些年,土地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使得土地生產能力出現“透支”的情況,后果是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地力不斷下降、食品安全隱患增大。在目前的土地利用制度和產業組織結構決定的農業生產方式下,未來農業增長難以為繼,改革優化土地利用制度和農業產業生產方式,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王銀香說:“我們始終致力于發展循環經濟和可持續農業,讓農業高科技與創造未來藍海空間緊密結合。這其中涉及土地環境的提升和改良、畜牧高科技養殖和免疫系統工程,涵蓋土地有機化改良、生態種養結合、農牧產品加工、免疫技術開發與應用、免疫功能食品研發、農業廢棄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等多個領域。”
《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將全國劃分為優化發展區、適度發展區和保護發展區,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進、分類施策的原則,確定了不同區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重點。
優化發展區是在節約、集約使用資源的前提下,實現農業的穩定發展;適度發展區資源環境條件有限,在保護好資源條件下實現適度發展;保護發展區側重于休養生息,重點發揮生態保護功能。
由于擁有較好的地理條件、區域位置、土地資源,東北和中原等傳統農區對于糧食生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一直以來這些區域也承載著維護我國糧食安全的重任。
王銀香告訴本報記者,由于農業的對比效益低、投入周期長、投資風險大,對于當地的經濟帶動作用不明顯,導致了農區重點不在“農”,而在“工”。在中原一些優質農區,化工、制藥等行業成為當地的“寵兒”,而農業則被冷落。
“必須摒棄粗放型增長方式,以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為基礎,統籌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王銀香說。
探索“有機共生經濟模式”發展生態環保型農業
建設生態環保型農業,是農業生產上的一大突破,是現代農業的必經途徑。生態環保型農業建設可以加速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有利于構建生態型循環經濟。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畜禽糞便處理利用成為企業關注和投資的熱點。北京一家做環保設備的企業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公司最新研發推出的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設備已經問世,它高效處理各類畜禽糞便,迅速除臭,使其快速轉化為符合國家標準大部分指標的生物有機肥。”
王銀香認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重點在于拉伸農業生態鏈條,提高資源的循環使用效率。通過科學技術、專業設備將廢棄物變廢為寶,轉化為其他生產流程的原材料資源,將傳統農業生產中的各個獨立生產流程納入到統一的生產要素加工當中,在更大的循環結構中實現農業資源的有效利用應當成為未來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重點。”
王銀香舉例說,銀香偉業開創的“有機共生經濟模式”,其核心是“從土地到餐桌全程有機循環產業鏈”,該產業鏈主要以畜牧養殖作為切入點,在生產奶制品的同時,將牧場糞料進行生物加工,生產出沼氣和有機肥,沼氣投入生產,有機肥繼續改良土地,再從土地上種植有機農作物。
通過發展奶牛養殖,將農作物秸稈轉化為養殖的優質飼料,提高了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避免了因秸稈燃燒造成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同時奶牛養殖衍生出奶制品加工、牛肉加工、血清加工、飼料加工等一系列后續產業,豐富了產業鏈條;此外,奶牛養殖所產生的大量的糞尿資源,通過現代生產工藝轉化成農業種植所需的有機肥料,為發展健康環保的有機農業提供了保障。
有機土地在生產出安全健康的農產品的同時,又能反過來為畜牧業提供優質的青貯飼料,用來飼養奶牛,銀香偉業由此實現了整個生產過程的綠色循環。
“我們不斷依靠生物免疫技術和有機肥改良土壤,培養免疫土地,并通過香氣植物、免疫植物等藥食同源植物的種植,生產出優質的農產品和免疫飼料,再用來飼養健康的動物,動物健康少得病,就提升了后續產品的質量。”王銀香說。
通過農牧并舉、種養結合,銀香偉業在實踐中實現了農牧業廢棄物的資源化處理,實現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統一。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的周喜應認為,我國傳統優良的用地和養地相結合的耕作理念有利于發展生態農業,采用立體多熟制和種養殖復合式,推廣間套種立體種植、秸稈覆蓋栽培、精耕細播與保護地栽培等技術,提高土地產出率和經濟效益。
隨著生態循環農業產業不斷發展,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增強,農林廢棄物處理資源化程度明顯提高,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將會不斷提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方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