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市順應農村經濟社會結構深刻變化,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要求,以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為主題,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以加強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為重點,著力強化基層組織服務功能,著力激發基層組織發展活力,著力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努力構建城鄉一體化基層治理新格局。
完善基層組織架構,健全黨領導下的農村社會治理體系
農村各級黨組織主動適應城鄉發展一體化新形勢,沖破地域、行業、產業和所有制束縛,創新黨組織設置形式,擴大黨組織覆蓋面和工作覆蓋面,為農村社會治理打牢組織基礎。
首先是創建區域性聯合型黨組織。本著“按需對接、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綜合考慮聯建雙方產業上的相近性、優勢上的互補性、資源上的共享性,建立區域性聯合黨組織。如,懷柔區渤海鎮黨委合理規劃村莊發展和產業布局,將北溝等4個行政村黨支部、1個專業合作社黨支部以及葉青集團項目黨支部聯合組建為長城國際文化村黨委,引領該區域民俗旅游向高端化、精品化、國際化方向發展。
其次是創建產業帶動型黨組織。緊跟農村產業化發展步伐,把黨的組織、黨的工作延伸到農業產業鏈上。如,順義區北務鎮黨委根據當地現代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成立了“特種養殖、特種種植、特色餐飲、特色垂釣”等特色黨小組,這些黨小組以特色為紐帶把黨員組織起來,為群眾提供技術推廣、銷售指導、信息交流等活動平臺。
再次是創建村居聯動型黨組織。適應農村城鎮化建設帶來的村莊存在形態變化,調整優化黨組織設置,推廣村莊社區化管理服務體系,探索符合實際的農村社區、村轉居社區治理模式。如,大興區西紅門鎮黨委在回遷社區成立社區黨支部,按樓棟成立黨小組,對黨員實行村、社區雙重管理,實現黨員黨組織關系在村,發揮作用在社區。
最后是創建雙向共管型黨組織。針對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中人口流動頻繁的特點,探索在流動人口相對集中區域或行業建立黨組織,形成流出地和流入地黨組織密切配合、有機銜接的流動黨員雙管理模式。如,北京市與河南省固始縣、安徽省桐城市、福建省莆田市和河北省張家口市等地簽訂了“雙向共管”協議,把流動黨員納入組織體系開展就近服務,確保黨員“流動不流失、離鄉不離黨”。
強化重視基層導向,打造素質過硬的農村社會治理隊伍
多年來,各級黨委始終重視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負責人隊伍建設,為農村社會治理打造中堅力量。
首先是抓好培養選拔。堅持多渠道選人,通過從機關干部中“派”、從本地能人中“聘”、從外出務工經商黨員中“引”、從大學生“村官”中“選”、從異地優秀村干部中“調”等多種方式,選好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隊伍。選派407名機關、企事業單位優秀干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設立了“第一書記”聯絡辦公室,組建了北京市支援農村建設志愿服務總隊以及總隊臨時黨委,幫助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精準扶貧。按照每村1-3人的數量,加強村黨組織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全市3913個村黨組織共配備后備干部7545名,為農村基層干部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實施大學生“村官”計劃,2006-2015年全市共選聘24353名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
其次是加強教育培訓。健全“市級示范培訓、區級重點培訓、基層普遍培訓”工作體系。按照分級負責、分類培訓的原則,采取新任職培訓、集中輪訓、村黨組織書記示范班等方式培訓農村基層黨組織負責人,進一步提高了農村基層干部學好用好政策、引領科學發展、做好群眾工作和維護社會穩定的能力。
再次是完善激勵保障。認真落實“一定三有”政策,探索實行村干部基本報酬財政托底機制和社會保險財政補貼機制,加大從優秀村干部中選拔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和考錄鄉鎮機關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的力度,建立了正常離任村黨組織書記生活補貼機制,形成了集工作報酬、政治激勵、社會保障、離任補貼、關愛救助等“五位一體”的激勵保障機制。目前,全市村黨組織書記人均收入達到4.52萬元/年,有43名村黨組織書記在鄉鎮換屆中進入鄉鎮領導班子。市、區兩級財政每年投入約4000萬元,為7310名正常離任村黨組織書記解決了后顧之憂。開展了從村黨組織書記中考錄鄉鎮機關公務員試點工作,進一步拓寬了村黨組織書記發展空間。
最后是強化管理監督。嚴格落實村“兩委”干部任期和年度目標承諾制,廣泛開展村干部“雙述雙評”活動,強化村干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健全不合格村干部調整制度,推動了農村基層干部更好地履職盡責。加大黨風廉政教育力度,完善廉政風險防控機制,著力整治“小官巨腐”問題,有效預防和減少了職務犯罪的發生。
創新基層服務方式,強化普惠均衡的農村社會治理功能
農村各級黨組織扎實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找準開展服務、發揮作用的著力點,建立健全務實管用、常態長效的服務機制,切實做到服務改革、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服務改革抓創新。堅持把改革作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基調,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決策部署,扎實推進“新三起來”,為“三農”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平谷區馬昌營鎮西海子村將農戶承包土地流轉給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海淀區在區、鎮兩級成立了農資委,在推進集體資產經營上取得新成效;密云區北莊鎮干峪溝村成立了民俗旅游專業合作社,使原本閑置的農房成為了農民致富的“搖錢樹”。
服務發展重引領。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實施基層黨組織引領發展“六個一百”工程,探索發展經濟、富裕農民的有效途徑,帶領群眾共創美好幸福生活。密云區穆家峪鎮與華潤集團合作建設希望小鎮,開創了“黨組織引領、政府支持、企業參與、農民主體”四位一體的新農村發展模式;朝陽區高碑店鄉高碑店村從打造古典家具文化村入手,使失去土地的農民們走向了富裕興旺的好日子;大興區青云店鎮東辛屯村用“老娘”手搟面搟出了村民熱氣騰騰的新生活;門頭溝區妙峰山鎮水峪嘴村發展古道文化產業,使世代采石為生的村民們吃上了“文化飯”。
服務民生辦實事。緊緊抓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積極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豐臺區開展了“四民”活動,昌平區延壽鎮開通了流動服務工作車,延慶區康莊鎮小豐營村落實“民生十二條”,讓黨員群眾不僅得到便利的服務,更感受到了貼心的溫暖。
服務群眾成常態。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自覺踐行群眾路線,實行“五必訪”工作機制,建立健全近距離、常態化聯系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確保群眾意愿在第一時間掌握,群眾訴求在第一時間回應,群眾困難在第一時間解決。大興區黃村鎮實施了群眾事項黨員代理制,平谷區大華山鎮開通了“親民電話”,門頭溝區永定鎮小園村扎實開展“黨員聯系戶”活動,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完善協調配套的農村社會治理機制
著眼于尊重和落實黨員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以黨內民主示范帶動人民民主,促進了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良性互動、共同發展,使廣大黨員群眾享受到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
在擴大基層黨內民主方面,全面推行了基層黨務公開工作,完善黨內意見收集和反饋、黨內情況通報等制度,實施推廣“評黨委、評支部、評黨員、評村民”四評工作機制和農村基層黨建全程記實系統,暢通了黨員意愿表達渠道,進一步落實了黨員主體地位;完善鄉鎮黨代會常任制和黨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黨代表列席黨委有關會議、聯系黨員群眾等制度,充分發揮了黨代表隊伍的橋梁紐帶、民主監督、示范引領等作用。
在擴大基層人民民主方面,強化自治功能,堅持依法治村,健全完善了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創新民主選舉方式。實行村黨組織“公推直選”、村委會“海推直選”、婦女成員“專職專選”,增強了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公信力。規范民主決策程序。制定了《北京市村級重大事項民主決策制度》,在全市所有行政村普遍建立了村民代表會議(村民會議)制度和“民主日”制度,總結推廣了“八步工作法”、“四議一審”、民主決策流程圖、“村級重大事項票決制”等做法,形成了以“四議一審兩公開”為核心的村級民主決策機制,提高了村級決策民主化、科學化、規范化水平。
強化民主監督舉措。完善村務公開制度,實現了一般的村務事項至少每季度公布一次、涉及農民利益的重大問題隨時公開。全市實行一季度一公開的村2513個,占63.8%;半年一公開的村465個,占11.8%;一月一公開的村962個,占24.4%。推進村務監督委員會規范化建設,健全了權責明晰、制約有力、運轉有效的村級民主監督機制。全面實施“村賬托管”、“村章托管”等基層民主管理手段,截至目前全市實行“村賬托管”的村3809個,占96.7%;“村章托管”的村1815個,占46.1%;合同由鄉鎮審核管理的村3731個,占94.7%。
深化民主管理工作。推進以村規民約、村民自治章程為基本內容的社會規范建設,促進了農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目前,全市農村村規民約、村民自治章程普及率達到100%,并且絕大多數村都由村委會與村民簽訂了遵章協議,建立了村民自治管理檔案,增強了村民自治管理的約束作用。加快發展農村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發揮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在鄉村治理中的協同作用,進一步完善了黨領導下的多方參與、共同治理工作格局。
推進基層法治建設。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廣泛開展“法律進鄉村”、“民主法治村”創建等活動,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提高了各級黨員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在群眾中形成了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良好局面。
整合各方資源,夯實長期穩定的農村社會治理保障
各級各部門加強統籌協調,整合各方資源,建立健全人向基層走、錢向基層投、政策向基層傾斜的工作機制,為農村社會治理創造了良好條件,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大資金投入。不斷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黨費向農村基層使用的傾斜力度,健全完善了財政投入為主、社會各方支持、基層組織自我補充的基層黨建工作經費保障機制。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村級組織工作經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村級公益事業補助資金標準,不斷完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制度,按照每村平均每年不低于15萬元的標準設立了城鄉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專項經費,提高了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的能力。嚴格按照黨員年人均不低于200元標準核定基層黨組織工作和活動經費,并建立了合理的經費增長機制,保證了基層黨組織活動正常開展。
加強陣地建設。農村各級黨組織堅持科學規劃,充分整合資源,推進村級組織活動場所規范化建設,進一步強化了服務黨員、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功能。同時適應信息化發展形勢,加強黨建網站、黨建微信微博、黨員手機信息平臺等網絡黨建陣地建設,建成了全市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平臺,開發應用了農村基層組織信息系統,使基層黨組織的管理服務更加便捷高效。
統籌城鄉發展。市委和農村各級黨組織深化“三進兩促”、高校“紅色1+1結對共建”等活動,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高校和“兩新”黨組織與農村黨組織結對共建,促進了城鄉基層黨組織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構建了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市委發動75個市直機關單位與89個經濟發展薄弱村開展結對幫扶,引導強農惠農政策和資金向后進村傾斜,協助后進村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門路,增強了后進村的“造血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順義區連續20年開展“一助一”結對幫扶活動,550多家單位累計出資出物4.3多億元,在推進鎮村經濟發展、加強新農村建設、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密云區開展城鄉黨組織“雙結對”活動,全區100多個區直機關黨組織與村黨組織結對共建,1674名機關黨員與農村黨員結對,已幫扶困難群眾7100多人。
(中共北京市委農工委、市農委專項調研組 執筆:孫文鍇,系中共北京市委農工委書記、市農委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國家治理》周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