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正悄然成為旅游投資熱土。
國家旅游局7月6日發布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在建旅游項目9944個,實際完成投資4211.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30.5%。其中,鄉村旅游投資的成績相當亮眼,實際完成投資1221.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2.3%。
“目前國內鄉村旅游由于頂層設計與規劃引導的缺失,導致游客數量與價值資本之間出現一定的落差。”7月16日,在江西婺源舉行的嚴田博士論壇上,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學博士金琰指出:“文化自信是以鄉村為主體的全域旅游最本質的價值核心,全域旅游是挖掘文化自覺、構建文化自信、傳播文化自信、教育文化自信的鮮活載體。”
火熱背后的隱憂
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5年全國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約20億人次,旅游消費總規模達1萬億元。但由于部分景區缺少規劃,使得目前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國內很多村落為了打造門票經濟,過度設計、過度建設、過度投資,造成對優質資源的破壞,忽視了當地居民利益,打破了官民之間信任。”北京大學建筑景觀學院副教授、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李迪華指出,這是鄉村旅游發展中的一個沉重的教訓。
他表示,發展旅游業時,鄉鎮政府不應認為所有外來資本都有利于鄉村發展,要謹防資本過剩所造成重復建設、惡性競爭,由此帶來對鄉村旅游的侵蝕。
事實上,居民宜居與游客宜游之間的矛盾,是古村落建設一直以來所面臨的難題。中國國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喬惠民認為,現階段鄉村旅游業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交通不便、接待設施落后,“農家樂”數量很多,但基礎設施卻跟不上來。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副教授謝冬明表示,中國村域經濟正處在轉型關鍵期,凸顯出結構多元化和非農化的特點,以及類型、水平多樣化的發展態勢。“過去提到村域經濟,大家更多想到的是農業,但隨著鄉村旅游的出現和井噴式的發展,我們需要把經濟的邊界放寬,改變過去比較單一村域經濟形式。”
鄉村改造模式的探索
今年年初,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曾在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旅游業仍處于以建景點、景區、飯店和賓館為主的“景點旅游”模式。
李金早認為,我國旅游業要加快完成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所謂全域旅游,就是指把一個區域整體作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來建設發展。
在全域旅游的指導思想下,來自全國各地的“三農”領域博士,與商界、投資界資深人士,以婺源縣豐富的旅游資源為切入點,在第二屆嚴田博士論壇上探討了鄉村文化、旅游和農業為主體的縣域多元經濟體的發展定位及合作模式。
婺源縣,地處江西省東北部,被譽為“中國最美鄉村”之一。2015年,婺源接待游客1529萬人次,門票收入3.6億元,綜合收入76億元,游客接待總人次位居全省第一。而嚴田村則位于婺源縣西北部,從宋元時期開始,該村共出了二十七名進士,因而享有進士村的美譽。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村民從事電子商務,嚴田更是搖身一變成為“淘寶村”。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廣州利湟投資集團將與海南晟華裕豐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海南旅游并購基金,基金規模為50億元,第一期投資10億,用于嚴田村旅游開發建設。
據介紹,該項目引入莊園管理模式,定位為動靜結合的休閑養生度假場所,著眼于“美麗鄉村”,將不通過門票來獲取收益,而是借助民宿為客人提供的“一棟一管家”的管家式服務,從客人預訂起始至離開婺源的所有相關服務,均包含在“一價全包”的費用中。
以婺源縣為例,金琰認為,嚴田村未來發展應突出田園耕讀文化。“博士論壇是對嚴田進士文化的傳承,我們要把進士村形成新常態下的博士村,聚集各類人才,建立以博士為主導的人才社區,以文化教育標識成為引爆全域旅游發展的新路徑。”
對此,來自珠海柏納維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合伙人邢建東表達了不同聲音。他認為,鄉村旅游建設切忌好高騖遠,要從現實層面制定規劃。同時投資門檻也不宜設得過高,引進投資方以后,按照城市的市政配套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對鄉村進行“微改造”,盡量最大限度保持其原生態的風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21財經搜索2016-07-1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