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金融和縣域經濟“補短板”,“一縣兩行”建設成為破題之舉。
農商行、村鎮銀行作為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立足當地服務三農,能夠有效增加對縣域經濟的信貸供給。從實踐看,“一縣兩行”作用明顯,而且越是欠發達縣域作用越突出。至今年6月末,除長沙地區外的農商行中,有37家在當地貸款份額超過40%;除長沙地區外的村鎮銀行中,有20家在當地貸款份額超過5%,最高的達到14%。
湖南銀監局局長李賽輝表示,如果通過持續建設“一縣兩行”,將“兩行”在縣域的市場份額提高到5成甚至6成,促使“當地的錢留在當地”、“當地的資金用在當地”,我省“三農”、小微企業乃至整個縣域的金融服務將出現根本性改觀。
先行先試,
一批縣市嘗到“甜頭”
2011年,郴州宜章縣在省內率先實現“一縣兩行”,由宜章農信社改制為宜章農商行,長沙銀行控股發起設立宜章長行村鎮銀行。
而此前的宜章,一度面臨資金流出難題:大銀行“不愿貸”,2009年末數據顯示,國有大型銀行各項存款36.7億元,各項貸款僅5.6億元;立足當地的農信社卻“自顧不暇”,因為存量金融風險,若靠自身積累消化歷史包袱至少需要54年。
從2011年至今,宜章縣的金融生態變化明顯。宜章“兩行”作為獨立法人,通過扎根縣域、發展鎖定、資金鎖定,5年來累計新增存款38.14億元,新增貸款25.53億元,分別占同期全縣存貸款凈增額的52.16%和52.49%,并推動縣域存貸比上升15.5個百分點。
對宜章縣來說,卸掉了歷史包袱,更收獲兩只“現金牛”。去年宜章“兩行”繳納稅金占當地財政收入的4.37%,宜章農商行更是成長為當地第二納稅大戶。
宜章縣嘗到“甜頭”,其他縣也不甘落后。
至今年6月末,我省已開業農商行79家,并有33家村鎮銀行開業;已實現“一縣兩行”的縣(市)共32個。
立足省情,
“一縣兩行”構想開全國先河
在全省“十二五”社會融資總量中,以銀行業為主的間接融資占比超過3/4,是我省經濟的最主要融資渠道和資金提供者。
資本是流動的,更是逐利的。全國性銀行更鐘愛中心城市、大中型企業和大項目,對縣域經濟和中小企業的金融供給相對不足。數據顯示,目前我省的全國性銀行分支機構的存、貸款已分別占到全省的59.2%和71%。
在縣域,則面臨著存款-貸款轉化率低、資金外流多、缺乏強有力金融支撐等問題。湖南銀監局開始系統思考:不能再局限于單點、單項、單線式服務方式,必須謀劃以金融資源為核心帶動其他資源整合統籌的發展戰略;既要抑制資金外流,提高縣域存款-貸款轉化率,也要完善有利于銀行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二者必須實現有機結合,決不能有所偏廢。
以村鎮銀行為例,作為中國銀監會近些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機構準入政策,在農信社、郵政儲蓄兩種金融主體之外允許設立的新型銀行機構,“鯰魚效應”已經開始顯現。我省也于2012年開始全面推動新一輪農信社改革,逐步消化歷史包袱和風險問題,理順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
湖南銀監局于2014年全面提出建設“一縣兩行”,在全國銀行監管系統中首開先河。
此舉不減少大型銀行對縣域的貸款額度,通過存款向“兩行”的分流,有效增加“兩行”資金實力,從而提增信貸總量。而突出“兩行”的法人導向,并形成有益競爭,促使“當地的錢留在當地”、“當地的資金用在當地”,也是增加縣域信貸供給的當務之急和長久之計。
潛力無限,
吸引各路資本“掘金”縣域
“一縣兩行”構想的提出,讓一些金融機構備受鼓舞、加速布局。
瀏陽農商銀行近些年發展壯大,已經在省內外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其江西新余渝水和湖南安化兩家村鎮銀行業務穩健發展,并已順利開設分支機構。
瀏陽農商銀行董事長羅成林告訴記者,頂層設計已定,當前控股設立村鎮銀行,更要抓緊形成規模效應。該行在湘潭縣和冷水江市新設的兩家村鎮銀行正在試營業,在津市、桃源、邵東、新邵的第二批4家村鎮銀行已啟動籌建。
在瀏陽市,瀏陽江淮村鎮銀行積極推動網點下沉,打算在鄉鎮精耕細作。該行行長胡祖越介紹,自去年5月開業以來,僅半年時間就啟動了支行建設,今年更是計劃批量開業5家鄉鎮支行。瀏陽江淮村鎮銀行,由安徽桐城農村商業銀行來湘控股設立,吸納了瀏陽一批企業法人和自然人作為發起人持股。
湖南銀監局此次下發的《2016年湖南銀行業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指導意見》再次提出:確保今年基本完成全省農信社改制、組建農商行。支持批量設立村鎮銀行,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參與設立和增資擴股,力爭用3年時間,基本實現村鎮銀行縣域全覆蓋。
湖南銀監局透露,我省又有20個村鎮銀行的規劃獲中國銀監會備案回復,目前正在抓緊籌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