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高盛高華發布報告指出,深圳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一躍成為中國人均GDP最高的城市,深圳的樣本為中國的城市發展提供了藍圖,以及為城市進入全球化的下一個轉型提供了基礎。
自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經歷過兩輪轉型時期。第一次轉型是從30年前的 “小漁村”變為貿易城市并且向制造業城市轉變。第二次轉型是現今深圳從第三產業向創新型產業轉變。如今,華為、騰訊等創新型企業早已取代富士康成為深圳的新名片。
報告詳解了深圳模式成功的五個原因。分別是小政府鼓勵私企盈利、靈活的移民政策吸引外來青年人才、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富有競爭力的制造業生態系統以及清潔的空氣吸引人才。
不難看出,上述原因中較為特別的是深圳的“小政府平臺”。報告認為,深圳的發展得益于政府對市場影響的最小化。此外,深圳的民企自力更生,不依靠政府支撐,從而減輕了政府負擔,讓財政投入到城市建設中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才。
![]() |
(北京、上海、深圳三市政府的因公開支和負債在GDP中占比)
如上圖所示,深圳政府的因公開支和負債在GDP中占比低于10%,而京滬占比均超過了20%。深圳在行政管理上減少財政支出,因此經濟得以快速增長而又不依賴債務杠桿。而財政支出多用于鼓勵創新。深圳在2015年將支持技術革新的撥款由2011-2014年的3-5億翻番至10億人民幣,這吸引了大量的人才。
“政府政策和國有企業都對中國的經濟增長起到了顯著的作用,但這種政策也容易產生低資本效率,容易引發杠桿積聚等問題。”高盛高華指出,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深圳才致力于利用市場力量,采用小政府平臺,減少政府審批程序。
在公平扶持各個創新公司的同時,深圳政府對市場力量的看重使得各個公司在高效的競爭機制下公平競爭,加上深圳的國企數目相對較少,民企得以真正自力更生。市場決定生存的環境下,深圳民企驅動了94%的研發開支。深圳研發開支在GDP中的占比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北京。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新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