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現狀
眾所周知,中國的農業產量是世界上領先的,以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了22%的人口。隨著二孩政策的開放,過不了幾年時間,我國的人口將達到14億,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一個農業大國,糧食歷來都是國家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的最基本的保障。
但不容忽略的是,我國糧食自給率已經跌倒了87%,全部農產品的自給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過國際市場來調節。
近十幾年來,隨著東部平原地區工業的崛起,農耕用地面積被大幅度的征用,導致可耕種面積銳減。盡管中國的平原地區也有一些類似于發達國家的機械化農場,但是數量很少。
城市化的發展,大量的農村青壯年涌入城市去務工,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的缺乏,耕地被大面積的荒蕪的現象。而西部地區有較多難以發展種植業的山地、沙漠,發展大規模機械化農業,生產效率并不高。因此,就不得不從國外進口一些糧食。
發達國家農業現狀
美國經濟區域專門化
美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農業耕種程度屬現代農業,具有高度的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和良種化的特點.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糧食生產國,僅用全國人口 2%的農業,勞動力就生產了世界 1/5的糧食,不僅能夠供應本國 3億人口的糧食需要,還能有 2/3的農產品對外出口。
雖然美國的農業現代化是如此地發達,但也曾經歷過像中國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例如,加利福尼亞州的沿海地區,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人口急劇增加,大量的農耕用地被占用。
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土地耕作方式由粗放的放牧業到大田作物再轉變到蔬菜,水果,乳料為主體方向。經濟對農業經濟區域專門化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發揮地區優勢,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增加科技和資金的投入,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現代化。這也是美國農產品種類多,產量大,成為世界上輸出農產品最多的原因。
以色列技術為王
以色列是一個干旱缺水的國家,沙漠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7%,只有中北部約20%的土地適宜耕種,其中水澆地占48%。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柑桔、葡萄、蔬菜、和花卉,產量最多的是柑桔。這是由于他們發展了先進的節水用水技術,“不毛之地”變成了“糧果之鄉”,也對我國西部農業經濟的發展和提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管道引水,形成網絡
以色列的太巴列湖面積166平方千米,蓄水42.4億立方米。為了充分發揮其效能,從50年代開始投資數億美元,修建了長達440多千米的引水管道工程,形成覆蓋國土60%的“國家引水渠”地下網絡。管道的使用減少了滲漏和蒸發和線路損耗。
2、咸水淡化,多方集水
微咸水、生活污水和暴雨洪水被稱作邊緣水,是人類未來的新水源。以色列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微咸水的國家之一。他們采用先進的噴灌、滴灌和夜間灌水措施,讓棉花、小麥與苜蓿這些對土壤鹽分有不同要求的作物輪作,建設排水系統,利用雨季降水洗鹽,使土壤鹽分保持了周年平衡,防止了次生鹽堿化。
3、電腦微灌,系統控制
以色列的電腦微灌技術給農業灌溉賦予了新概念,農業專家根據氣象條件、土壤含水量、農作物需水量等參數編好程序,由太陽能驅動的計算機控制,利用塑料管道灌水系統密封輸水,適時適量緩慢均勻地把含有肥、藥的水送到植物根系或噴灑在莖葉上。
日本的農產品加工
日本的“食品關聯產業”由食品產業(食品工業,流通,餐飲業)與農水產品(包括食用林產品)組成。日本食品產業占食品關聯產業國內生產總值的80%以上,日本在農村農產品加工方面,特別強調與地域農業和農業相結合。它不僅在發展地區經濟和提供就業方面也起到了作用,而且,為農村提供了穩定的產品銷路。
生產者從事農產品加工,發揮當地的優勢,生產具有家鄉風味的特產,在全國形成了“一村一產”運動(現在有的已經擴大到“一縣一品”)。如:大分縣種類繁多的醬菜,黃醬等,北海道的“十勝葡萄酒”,秋田縣的“田園火腿”,山形縣的“月山葡萄酒”,長野縣的“信州黃醬”等。上述典型都在山區和半山區農村,年銷售少則2億日元左右,多則6.5億日元以上。
如何追上現代化農業的步伐
從國內對待農業的態度和行動,個人認為,我們和發達國家相差的不僅僅是120年。
現階段,在我國農業發展方向上,農民最需要的是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資金的補貼和專業技術的指導。如今,對農業的支持已經出臺了具體的政策,電商也正從城市的風口轉向農村,形成了“互聯網+農業”的模式,這對農業的改革,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遇。
國外發達國家農業的發展模式,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同時,要參考當地的優勢農業,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發揮地區優勢,加強公司加農戶的扶持方式,增加科技和資金的投入,發展優質高效農業,來提高農業生產技術,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管理,走特色農業道路。
在“互聯網+農業”風口下,農業朝著專業化,機械化發展已經成為必然,也為發展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動力!讓我們拭目以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奈安股份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