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東縣作登瑤族鄉大板村村民周興旺一直外出打工,但掙錢不多。2013年,他向銀行申請貸款養雞,銀行根據其信用信息,貸給他5萬元。依靠這筆資金,周興旺當年就出欄肉雞3萬羽,純收入近10萬元,一舉摘掉了貧困帽子。之后,他再次貸款擴大養殖規模,如今生活已經步入了小康。
田東縣將農村金融改革與扶貧開發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創新探索金融扶貧長效機制。經過幾年的實踐,基本實現了讓全體農民都擁有貸款的權利和資格,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一個多層次、低成本、廣覆蓋、適度競爭、商業運作的農村金融扶貧體系初步建成。
信用能換錢,這已成為田東縣農民的共識。田東縣從2009年開始采集所有農戶信息,建立信用體系。同時,讓信用評級與精準扶貧“聯姻”,開展“貧困村轉信用村”活動。截至目前,累計向5.9萬戶農戶發放小額信用貸款22.8億元,其中累計向9145戶貧困戶發放小額信用貸款4.56億元。同時,設立了小額貸款貼息基金,為3950戶貧困戶發放了利息補貼,分擔其信貸成本。
“有了信用信息,我們對農戶更加了解,降低了我們信息收集的成本,縮短了審貸時間,提高了放貸效率。”田東縣農村商業銀行董事長葉萬全說。
田東縣還通過建立健全信用、組織、支付、保險、擔保、村級服務六大體系,有效緩解了貧困戶資金缺、貸款難問題,激勵了貧困群眾從“要我發展”轉變為“我要發展”,探索出金融助推脫貧攻堅的新路子,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完善信用體系建設的同時,田東縣完善金融扶貧的組織體系,豐富金融扶貧提供的服務主體。目前,全縣擁有9家銀行金融機構,18家非銀行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種類齊全度居廣西縣域首位。在此基礎上,田東縣積極構建高效便捷的農村支付網絡,開發使用多種保險服務措施,完善擔保體系,完善村級金融服務體系,提高了金融扶貧的實用性、實現了全覆蓋。
此外,田東縣還將金融扶貧與農村改革相結合,激發貧困地區發展活力。田東縣于2012年成立了廣西首家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截至2015年11月末,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交易農村產權9761宗,交易額7.937億元。其中,貧困村范圍內土地流轉1125戶1.65萬畝,交易額1.22億元;貧困村產權抵押貸款31宗,銀行放貸金額5247萬元。
金融扶貧體系的建設,使農民群眾“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國家各項普惠金融政策在田東縣得到全面落實。全縣貧困村貸款余額從2008年末的5938萬元增長到2014年末的2.16億元。貧困村從2011年的57個減到2015年的53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1年的14.63萬人降低到2014的6.5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1年的34%下降到2014年的15%。貧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1年的2205元提高到2014年的4788元,年均增長29.5%。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2016-10-2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