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三大痛點掣肘惠農政策落地生根

[ 作者:梁文艷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2-30 錄入:吳玲香 ]

提高我國農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不僅要考慮如何降低我國農業種植高成本的問題,而且更要考慮如何使得目前我國的各項涉農政策落到實處,真正用之于民,發揮實效。

信息不暢短板仍存

近日,《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在采訪我國黑龍江、江蘇、四川等地方多位職業種糧大戶時發現,由于各地方相關部門存在異同,一些例如針對種糧大戶開展的培訓班及惠農政策等信息傳達不暢通的短板依然存在。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某縣職業種糧大戶王常勝(化名)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今年夏天,他們還培訓過兩次,一般培訓的內容也就是財務管理、拖拉機維修、如何發展合作社等。雖然也有一些例如技術方面的培訓,但這類型的培訓一般在報名截止之后,我們才知道。王常勝說。

另外,對于當地政府有扶持的、支持惠農發展的政策,我們也是后知后覺。王常勝向記者舉例道,當地政府給出一部分資金支持大棚露地菜產業,而這些資金都已經落實到人頭了,他們才知道有這種惠農的好事。

事實上,由于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農民事后知道的并非個案。四川某地方的種糧大戶賈貴芳(化名)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我很渴望多掌握一些種糧等方面的知識,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等報名截止了才知道。因為這些培訓班并不是強制性的普惠制,所以很多像我這樣的農民事后知道了也表示理解。

除此之外,山西某企業負責人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一般有扶持的農業項目也輪不到我們,他們一般都會有選擇性地找一些他們認為比較好的企業作為試點,我認為這種做法有失公平。

對此,常年在基層調研深入村戶掌握農村經濟一手資料的農業部小麥產業鏈信息分析預警團隊江蘇省級分析師、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宗毅博士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政府在政策即一些培訓方面的宣傳上不應馬虎,其宣傳力度還有待提高,政策變動應及時公開公示。

缺乏有效抵押物成農民貸款難點

需要指出的是,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相比于農業相關培訓方面,職業種糧人似乎更加關注國家有關銀行貸款等涉農資金方面的政策。

目前,農民缺錢不好貸,銀行有錢不敢貸的現象在我國農村較為普遍。

山西京龍科技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東紅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如果讓他再選一次創業項目,他絕不會選擇農業方面的項目,因為農業有其獨特性,需要的資金太多,而農業類的項目去銀行貸款又貸不出來,這幾年,因為資金問題,他經常到處奔波找親戚朋友借錢來維持公司的正常運營。我們的資金來源仍然以個人借貸和一些小額借貸平臺為主。馬東紅說道。

與馬東紅有著類似經歷的還有王常勝。他告訴記者,遇到資金困難的時候,首先是通過朋友借錢,到銀行貸款太難了,即使到銀行貸款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找關系托人貸款。

針對該現象,張宗毅坦言,農民缺乏合格的抵押品是農民貸款難的關鍵所在。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交通通信條件差,信用評估體系未能有效建立等因素,決定了對農民的信貸服務往往具有高成本、低收益和高風險的特點,而這與銀行放貸要求可持續商業化運作之間存在較大矛盾。張宗毅進一步解釋道。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人大農業農村工作委員會主任丁建華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也認為,由于農民在貸款方面渠道缺失,沒有相應的抵押物,因此在銀行貸款比較難。

且據相關法律明確,目前農民所擁有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農機具、農產品等資產并不是有效的抵押品。因為有些是法律禁止抵押的,例如土地承包權和宅基地使用權。有些缺乏完備的處置市場,難以處置、變現,特別是動植物資產,容易損壞和貶值。

記者通過梳理資料發現,對于法律限制農民抵押品的問題,在2014-2016年我國連續三年的一號文件中都有所改觀,如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向金融機構抵押融資穩妥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和在20163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暫行辦法》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暫行辦法》。

然而,即使這樣,土地承包權和住房財產權的抵押仍然困難重重。張宗毅認為,很多農民手里根本沒有房屋所有權及宅基地使用權登記證,很多地方這項工作是停止的,承包權確權登記證也沒有全覆蓋,沒有登記證就沒有法律依據,根本無法抵押。

與此同時,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末,全國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99.3萬億元,同比增長13.4%。我國本外幣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余額21.61萬億元,同比增長11.2%;農戶貸款余額6.15萬億元,同比增長14.8%;農業貸款余額3.51萬億元,同比增長5.2%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整個農村地區貸款余額增長速度低于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的增長速度,農業貸款余額增長速度遠遠落后于全國和整個農村地區的貸款余額增長速度。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農村金融研究專家馮興元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采訪時說,我國的農村金融市場發育過于落后,金融抑制過于嚴重,遠遠不能滿足農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

毫無疑問,農戶有效擔保物匱乏、擔保物范圍狹窄、擔保方式滯后是限制農村金融結構供給的重要原因。

亟待完善惠農政策

面對目前涉農政策中存在信息不暢通、貸款難等諸多現象,如何完善相關政策及法律體系不足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事實上,為了解決當前我國農民種糧貸款難的問題,相關部門也一直在為種糧大戶缺少資金、銀行貸款難的問題尋找解決之策。

財政部、農業部2016聯合發布的《關于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到,在全國范圍內從農資綜合補貼中調整20%的資金,加上種糧大戶補貼試點資金和農業三項補貼增量資金,統籌用于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重點用于支持建立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

這是為了解決農民缺乏有效抵押物進而融資難的問題而下發的一項惠農政策。張宗毅表示,支持建立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包括資本金注入、擔保費用補助、風險補償等措施,風險擔保基金就是風險補償的重要工具,也是發達國家的通行做法。

張宗毅認為,政府應該做的是如何讓市場主體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自行決策種植作物、品種和面積,并讓市場主體面臨的市場和自然風險盡可能少,能主動參與國際國內競爭并勝出,這才是供給側改革的目的。

對此,丁建華還建議,有關涉農方面的政策應該進行整合,上下同步,以點擴面,另外,政府應增強上下政策間的緊密性,減少政策的中間環節,形成通暢的政策體系。

在銀行貸款方面,張宗毅認為,擴大抵質押擔保范圍,創新金融產品,推廣微貸技術,加大財政扶持力度。要加大誠信體系方面的建立,形成貸款機制,這樣更加有利于農戶貸款。

張宗毅建議,應盡快推廣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及附著房產使用權、林權等權利抵質押擔保,建立相關權利流轉市場,以盤活現有資產,擴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能力。

其實,針對農民貸款難的問題,記者發現,有些地方的相關辦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例如浙江寧海縣政府制定的《寧海縣土林地擔保公司實施方案》,縣農林局與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聯合發文《寧海縣土林地資源抵押貸款擔保有限公司管理辦法》,土林地擔保公司與縣檢察院共建了預防工作機制,實施陽光操作。另外,在完善規章制度方面,嚴格多環節內控流程,制定了《寧海縣土林地資源抵押貸款擔保有限公司章程》、《寧海縣土林地資源抵押貸款擔保有限公司管理辦法》、《寧海縣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工作流程》等一系列規章與聯席會議審批操作辦法,對土林地收儲范圍、森林資源抵押范圍與抵押形式、抵押貸款流程等作出詳細規定。

據寧海縣土林地流轉管理和服務中心田海丹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介紹,縣里依托土林地流轉,探索建立了土林地資源抵押貸款擔保公司,通過盤活縣域土林地存量,對全縣土林地資源進行收儲管理、評估和抵押貸款擔保,為縣內種植、養殖、農產品購銷大戶和小型農業企業提供小額貸款擔保,著力推進林權制度改革,有效促進林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截至201611月底,擔保公司在保余額1365萬元,涉及擔保業務25筆,累計完成擔保額6934萬元,涉及擔保業務140筆。

然而,目前,很多涉農資金的投放并不符合市場經濟對政府的職能要求,需要在這方面進行對財政涉農資金種類和投放方面的梳理。馮興元強調。

張宗毅認為,政府要研究和關注的不是幫市場去解決供求關系,生產什么、生產多少,這是市場主體應關心的事情。政府要思考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供求關系失衡?從政策方面思考和梳理,哪些政策扭曲了市場,從市場失靈角度思考哪些原因導致了市場無法出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產經新聞2016-12-2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色欧另类欧欧美 | 久久久综合色88一本到鬼色 | 亚州欧州日本在线视频 | 五月在线婷婷视频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