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浙江時我們在談論什么?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鄉鎮企業“三分天下有其二”,到縣域經濟強勁領跑,民營經濟澎湃勃發,浙商義行天下。如今,這些浙江曾經引以為傲的驅動力似乎在減弱,他們有的在經濟轉型期面臨深刻調整,有的成為了創新因子生發的土壤。直到今天,在中國經濟的大版圖中,浙江仍然是一個話題性的存在。只不過,今天的他是“大包郵區”的中心,是創業者的“天堂硅谷”,是風靡全國的特色小鎮的發源地,更是中國互聯網產業的一面旗幟。
如果不是互聯網,杭州也許依舊只是座“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旅游名城,然而互聯網讓杭州逐漸找到了與要素資源稟賦契合的發展路徑,從溫州模式到杭州模式,浙江轉型路徑逐漸清晰,杭州作為省會城市的強勢回歸,更是引領了浙江發展的新方向。(何苗)
學習浙江好榜樣。
近兩年來,在信息經濟、特色小鎮為標志的浙江經驗,正成為全國多地考察學習的對象。這其中,有浙江的近鄰江蘇、安徽,還有廣東、山東、河北等省份的部分城市。
學習浙江學什么?
過去的浙江,曾以民營經濟聞名,以“省管縣”改革聞名,以溫州模式聞名……如今,吸引全國注意力的是浙江的特色小鎮、信息經濟和它的國際化。
尤其是特色小鎮,作為先行者的浙江,自然也受到全國各地的關注。在上述各地黨政考察團的考察軌跡中,浙江的特色小鎮是重要的一站。
據悉,江蘇省曾派副省長帶隊到浙江調研特色小鎮,廣東省則由省政府秘書長帶隊調研浙江特色小鎮,如今浙江省發改委城鄉體改處至少已接待過考察團50多批,加上全省地市級的約有1000多批。
浙江省發展改革委城鄉體改處處長史先虎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各地產業基礎千差萬別,各有側重,浙江特色小鎮建設能提供的經驗主要是體制機制的創新,以及特色小鎮的內涵、政策體系等。
特色小鎮風起
2014年10月,在參觀云棲小鎮時,時任浙江省長李強提出:“讓杭州多一個美麗的特色小鎮,天上多飄幾朵創新‘彩云’。”這是“特色小鎮”概念首次被提及。
2016年6月,李強調任江蘇省委書記,為江蘇的整體發展包括特色小鎮創建帶去了新的思路。在當年11月的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期間,李強要求蘇州思考在全省創新格局中,怎樣發揮引領性作用?在推進自主創新中,怎樣追求原創性成果?在全面提升創新水平的基礎上,怎樣打造標志性品牌?在創新生態系統的打造上,怎樣更好地體現蘇州的開放性包容性?也就是著名的“創新四問”。
他還特別點名深圳、上海張江、北京中關村、杭州濱江4地,要求蘇州對標學習。
如今,江蘇也開始力推特色小鎮建設。2017年1月,江蘇省印發《關于培育創建江蘇特色小鎮的指導意見》,這是自2015年底江蘇提出要通過“十三五”的努力打造100個左右特色小鎮后,首次公布特色小鎮創建實施方案。
廣東省也曾組織各類考察團前往浙江學習特色小鎮創建經驗,并早在2016年8月就通過了《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送審稿),明確了有關扶持特色小鎮建設的土地、財政等政策。
2016年7月,住建部等三部委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
10月14日,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共有127個。全國掀起特色小鎮創建熱潮,也興起了學習浙江經驗的浪潮。
投資助推器
在主政者的思維中,特色小鎮對于浙江的意義在于:是破解浙江空間資源瓶頸、有效供給不足、高端要素聚合度不夠和破解浙江城鄉二元結構、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疏理,就目前浙江的特色小鎮而言,以產業特色分可以分兩類:一是海寧皮革時尚小鎮、黃巖的模具小鎮等為代表的制造業小鎮;二是以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鎮、夢想小鎮等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小鎮。
前者立足于原有的優勢產業,通過引入新的研發、設計等環節,提升產品質量、附加值和品牌效應,能有效促進投資增長、調動企業積極性,后者則與現階段發展各類新興產業、提升服務業的目的相契合。
這樣的小鎮,不是建制鎮,也不是風景區,而是結合產業、旅游、文化以及社區的理念設計的多功能產業集聚平臺:一般在3平方公里左右,至少3A級景區,旅游特色小鎮5A級景區,保護環境、一鎮一特色。
“特色小鎮更多的選取在大城市的周邊,大城市的交通、金融等資源更易于集聚人才、資金等要素,更能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城市化,產業的明確性比當年的中心鎮更突出。”史先虎說。
特色小鎮同樣也是拉動投資的重要引擎。
浙江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翁建榮曾公開表示,創建省級特色小鎮3年內累計投資不少于50億元,僅此一項就能拉動五千億元的投資,加上各市各縣自主創建,拉動投資將超過一萬億元。
根據浙江省發展改革委提供的資料,首批37個特色小鎮2015年新開工建設項目431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不含商品住宅和商業綜合體項目)480億元,平均每個特色小鎮12.97億元,其中有27個小鎮年投資額超過10億元,有5個小鎮超過了20億元。
湖州美妝小鎮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朱建忠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創建特色小鎮后,當地招商引資比過去的產業園區容易了很多。
小鎮中的珀萊雅生產基地總經理王建榮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美妝小鎮的設立對珀萊雅的銷售影響巨大,“過去也就是供應商來看看,同行很少,消費者更少,現在不僅各地政府帶隊來參觀,媒體來報道的也多,整體的知名度、社會影響力擴大不少。”
記者在走訪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鎮、夢想小鎮、湖州美妝小鎮等地發現,這些小鎮在經濟、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各方面都非常突出。
“這也是特色小鎮和過去的工業園區主要的區別之一,特色小鎮內涵強調的是產、城、人、文一體,不再是過去的產業為主。”史先虎說。
產業仍是核心
2016年底,《蘇州日報》以整版的篇幅刊登報道《濱江:“小塊頭”為何盛產“全球名企”》,分析濱江躋身全國高新區第一方陣的內因,并希望蘇州“對標”杭州。
江蘇、廣東省級層面也都在表示要向浙江學習。浙江方面則認為,江蘇、廣東這兩個經濟強省向來是全國的標桿,是浙江“對標”的榜樣。
史先虎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就特色小鎮創建而言,浙江是北有江蘇、南有廣東,壓力山大,“由于特色小鎮選取在中心城市周邊,江蘇的經濟實力比浙江強,而且中心城市一直是江蘇的發展重點,特色小鎮的發展速度肯定會非常快。”他說。
廣東的專業鎮發達程度也更為突出。廣東也在部署特色小鎮創建工作,到2020年將建成約100個省級特色小鎮。
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丁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和浙江不同的是,廣東的特色小鎮多數是原來的專業鎮,實體經濟依存度較高;而浙江特色小鎮更多的是新興產業、戰略性產業,再加上電商、互聯網等,許多浙江企業的生產環節早已轉移到其它地方,僅總部還留在浙江。
“這種本質的區別,決定了廣東模式必然有別于浙江。”丁力說,浙江的特色小鎮是在舊有路徑增長乏力的情況下,迫于轉型壓力作出的選擇。
實際上,浙江的這些特色小鎮也存在自身的一些問題。2016年,浙江第一批考核榜單公布,其中有3個小鎮被警告,奉化濱海養生小鎮被降格。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濱海養生小鎮實地走訪時曾發現,由于前期未做大開發,該小鎮幾乎是沒有相關產業的一張白紙,這也說明盡管發展理念得到各方面認同,但沒有產業基礎仍會面臨很大風險。
正如浙江省內部一直在強調的,特色小鎮依舊是個新生事物,浙江在這上面探索較早,成果也顯著,但也存在著很多不成熟的方面,真正做到類似瑞士達沃斯小鎮、美國格林威治對沖基金小鎮、法國格拉斯香水小鎮的程度,還需要時間。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