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事跡簡介
趙安之,1987年生,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人,中共黨員。蘭州大學管理學學士,蘭州大學法律碩士,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碩士。先后擔任中共慶陽市鎮原縣城關鎮五里溝村、祁川村黨支部書記、第一書記,城關鎮團委書記、辦公室副主任等職務。
2012年25歲的趙安之來到慶陽市鎮原縣祁川村擔任黨支部書記,這位年輕的村支書帶領當地群眾修村路、改電網,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小尾寒羊養殖與飼料青貯技術,并大力培育水地育苗和設施瓜菜等農牧產業;創辦了當地第一家實質意義上的村級互助資金協會并擔任第一任理事長,為當地群眾創業提供小額信貸服務;組織群眾以民主方式選舉村民小組長、村委會主任,著力改善當地的政治生態;建成慶陽市第一個惠農政策落實示范村,使低保評議、危房改造等民生事業漸入正軌……
基于趙支書扎實而多元的學術背景,和深刻而長效的基層實踐,歷時五年終于寫成一部飽含人文情懷的鄉村社會調查《祁村奮斗——一個村支書的中國夢》,該書內容涉及精準扶貧、產業開發、鄉村金融、農業保險、民主下鄉、惠農新政、鄉村司法等眾多新銳話題,緊扣時代脈搏,呼應頂層設計,代言底層心聲,是一部從學術角度全面系統的闡述鄉村諸多社會問題的力作,趙支書也是第一個正真意義上的學者型“村支書”。
二、作品內容簡介
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作序,中國人民大學農發學院院長唐忠教授、蘭州大學草科院副院長李春杰教授等學者、領導鼎力推薦。
作者:趙安之
出版社:中國法制出版社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9379165
字 數:273000
印刷時間:2016年11月01日
開 本:16開
這是一個不走尋常路的鄉村實踐者——擁有管理學、法律雙重學科背景的“高材生”,在留學移民已成時尚的當下,卻偏偏“逆潮流”而動,選擇將人生中最寶貴的三年留在了我國西北部鄉村貧瘠的黃土地上。
這是一份大學生村干部參與基層實踐的一手記錄——作者領導和參與了一個農村社區的權力運行、資源分配和生產生活。精準扶貧、互助資金、農業保險、平安村創建、惠農新政試點,作者吸收響應一系列“頂層設計”的前沿理念,并將其內化于自己的基層實踐,試圖為這個偏遠鄉村的發展尋找到一條與時代接軌的現代之路。
這是一本試圖為廣大鄉村基層干部代言的書——雖然這個群體常以負面形象見諸報端,但更多的則是默默無聞、拿著低工資卻干著繁瑣工作的普通工作者,他們奮戰在這連接國家政權與民間社會的后一公里,卻鮮少發聲。作者試圖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揭掉這個群體身上被誤讀的標簽。
這是一本注重理性實最踐的書——書里沒有泛道德式的批判,沒有空洞的煽情,作者始終帶著參與者、實踐者的視角,不執念于“應該如何”,而是身體力行地“怎么去做”,體味著黃土地上農民的苦與樂,也盡嘗鄉村試驗的喜和悲。
三、推薦語
對于如何破解三農問題,很多人可以滔滔不絕的說出自己的方案,但像趙安之這般親自用行動驗證自己方案的人還是極少的,故趙安之體驗后的感受和思考非常寶貴。就憑這一點,《祁村奮斗》就是值得花點時間讀一讀的書了。
——李昌平 著名三農問題專家與踐行者、中國鄉建院院長
本書是一位在中國人民大學農發學院學習過的大學生“村官”的探索與感悟,它不一定是完美的,但一定是發自內心的,你不妨一讀。
——唐忠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
趙安之能在農學、經濟學、法學等專業,經過扎實而漫長的理論知識積累,又投身底層社會數年的艱苦實踐,不斷去檢驗和驗證自己的觀點,這在年輕人之中是難能可貴的。同時以一個擁有多學科背景的“學者型村支書”,從多角度去觀察和闡述鄉村問題,恐怕在干部隊伍中也是少有的。
——李春杰 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副院長、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草地農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祁村奮斗》不僅是祁村的奮斗,更是趙安之的奮斗,而祁村村民們的夢想,更是趙支書的中國夢。如果可以作更廣范圍的推及,我們可以將《祁村奮斗》理解為所有農民和農村工作者的奮斗和夢想。在這個意義上,《祁村奮斗》不僅引發我們的思考,也會點燃我們的夢想,當然,這建立在對中國農村的歷史責任感之上。
——遲方旭 蘭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自趙安之同志進入城關鎮以來,黨委、政府從高度重視人才和鍛煉年輕干部的角度,委派他分別擔任五里溝村、祁川村黨支部書記,在村支書這個崗位上,他能干、愛學、肯吃苦,一干就是三年,如今已是成績斐然碩果累累,《祁村奮斗》這本書就是最好的憑證。趙安之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為年輕干部樹立了榜樣。
——李四科 原甘肅省鎮原縣城關鎮黨委書記
四、圖書目錄
第一篇 經濟篇
第一章 “精準扶貧”與“雙聯行動”的深度融合 2
第一節 “中國式”扶貧三十年概述(1986年至2016年) 2
一、國家層面的大格局 3
二、省級層面的好經驗 4
三、鄉村層面的新特征 5
四、“精準扶貧”與“雙聯行動”的經濟學本質 7
第二節 “參與式”扶貧: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非市場決策 9
一、抓“牛鼻子”階段:參與項目選擇 9
二、啃“硬骨頭”階段:參與工程實施 16
三、治“搭便車”階段:參與設施管護 17
第三節 “開發式”扶貧:“三個產業”與“兩大要素” 18
一、“三個產業(養殖、育苗、瓜菜)”的開發現狀 19
二、“兩大生產要素(勞動、土地)”的深刻變革 22
三、改造傳統農業的現代化拐點已經到來 31
第四節 “雙聯”中的巨變和卸任者的隱憂 32
一、“雙聯”中的巨變 32
二、卸任者的隱憂 39
第二章 農村金融之市場與政府的雙重失靈 42
第一節 農村金融中(政府、銀行、農民)難解難分的“三角戀” 42
一、“市場失靈”:農村“金融抑制”的由來與破題 42
二、“政府失靈”:對農村“金融風險財政化”的批判 45
第二節 鎮原縣現代化金融體系的構建及其特征 47
一、縣域金融的“六層次”劃分與“二元化”體制 48
二、鎮原縣金融體系的基本特征與存在的問題 50
第三節 農村“合作金融”的異化與回歸 53
一、“合作金融”是一種獨特的制度安排 53
二、合作金融的異化: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名存實亡 55
三、合作金融的回歸:農村“互助資金”的一個經典案例 58
四、痛定思痛后給農村互助資金的幾點建議 65
第四節 民間借貸之“高利貸”與“黑社會” 68
一、撲朔迷離的“民間借貸” 68
二、“高利貸”與“黑社會” 70
三、給民間借貸的幾點溫和意見 72
第五節 農業保險“供過于求”的尷尬局面 73
一、農業保險的特別屬性 73
二、農業保險的發展現狀 75
三、“供過于求”的地方案例 76
四、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解析與對策研究 79
第三章 縣域財稅制度與農村綜合體制改革 81
第一節 鎮原縣縣域經濟與財政收支綜述 82
一、鎮原縣縣域經濟的基本概況 82
二、鎮原縣財政收入的基本情況 84
三、鎮原縣財政支出基本情況 91
四、縣財政的收支決算與運行原則 98
第二節 財政收入與“土地財政” 101
一、“高房價”實質是一種財政現象 102
二、“城鎮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106
三、“戶籍制度”改革點亮億萬人的夢想 109
第三節 財政支出與“吃飯財政” 113
一、“政府規模”的理性邊界是什么? 114
二、“公務員熱”是一種社會病 119
三、“養老并軌”與統一的勞動力大市場的構建 122
第二篇 法治篇
第四章 拼在基層(案例) 128
案例一 基層“民主選舉”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工程 128
一、X組村民小組長選舉,看“下面能不能” 130
二、村委會主任是天下唯一公選崗位,看“上面干預多” 132
三、對基層“民主選舉”的幾點中肯建議 137
案例二 惠農政策之“低保”評議引起的全民紛擾 138
一、案例描述:“低保”發放引起的種種紛擾 140
二、政策解讀:“定性”與“定量”方法各顯神通 143
三、牛刀小試:借助“代議決策”發揮制度優越性 145
四、悲觀總結:“農村低保”的困境就是“村民自治”的困境 151
案例三 “美麗鄉村”建設本應是村民自治的題中之意 154
案例四 “三宗土地糾紛”引發的“三個主義” 159
一、N組公墓區建設征地款分配與“極端利己主義” 160
二、L組河床治理征地款分配與“頑固宗派(族)主義” 164
三、P組石油渦探損失補償與“偏執平均主義” 166
案例五 “平安村”創建中的“鄉村司法”該向何處去?——兼論“馬錫五審判”和品讀蘇力《送法下鄉》 169
一、“馬錫五審判”的程序局限與“多元化大調解”的理論誤解 169
二、以“行政調解”為中心的“平安村”創建的基本特征 171
三、“楓橋經驗”的政治口號回答不了鄉村司法向何處去的問題 174
第五章 書生治村(策論) 183
第一節 村民自治的偉大起點與蹣跚步履 183
一、組織原則的統一性(理想很豐滿) 184
二、地方創新的多樣性(現實很骨感) 186
三、民主進程的艱巨性(原因很復雜) 189
第二節 祁村權力組織形式的現狀解析 191
一、“權力機構”的虛設 192
二、“執行機構”的混亂 193
三、“村人大”的構建與權力制約的形成 195
第三節 祁村“(準)政權組織形式”的理論提煉與務實訓練 199
一、理論提煉:以“135模式”為核心 199
二、務實訓練:以“直接選舉、代議決策”為原則 202
第六章 激揚文字(隨筆) 204
向時代發言者李昌平致敬——讀《我向總理說實話》 204
一本前無古人的鄉村日記——讀曹錦清《黃河邊的中國》 207
床頭書《江村經濟》——堅守鄉村的力量 211
《中國在梁莊》式的“梁鴻體”到底帶來了什么 215
你到底能為鄉村“淪陷”做什么?——讀熊培云《一個村莊里的中國》 218
“社會契約論”是“村民自治”的必要啟蒙 221
對“能人治村”戰略的必要反思 226
農村婚姻“天價彩禮”的真相揭秘 229
由“鄉村治理”史看國家與社會的“雙規政治” 234
后 記 243
五、圖片選摘(略)
前言:一個村支書的中國夢
三年時間,不算短。
想要總結,也絕不簡單。
24歲至27歲,黃金一般的歲月,永遠定格在了這個西部偏遠的貧困村莊。如果說這是一場試驗與奮斗,那么這本用激情和勇氣寫成的書,將是鐵血與崢嶸的見證!
一、四對范疇闡明本書的基本特點
1.微觀視野與宏大敘述
一個村莊就是整個社會的一個切片。為了獲得研究農村問題的“現場感”,有人去調研、去訪談、去考查、去居住、去參加生產,并涌現出了《江村經濟》、《岳村政治》、《黃河邊的中國》、《中國在梁莊》等堪稱經典的輝煌作品。但與上述“由外向內”的“嵌入式”的“入場”方式不同的是,筆者通過歷時三年,擔任一個村的黨支部書記,親自領導和參與一個社區的權力運行、資源分配、生產生活,以一種獨特的“由內向外”的“內生式”的“出場”方式,高度自覺的研究和記錄了這一耐人尋味的實踐過程。
同時,這本書企圖摒棄長期以來,圍繞國家與社會層面而展開的,有關大民主、大法治、大自由的空洞批判、抽象探討、宏大敘述,而以“解剖麻雀”的研究方法,以一個村莊為起點,從村莊權力組織形式的構建、村委會主任的艱難選舉、“低保”評議引起的紛擾、脫貧攻堅的利弊得失、“互助資金”的蹣跚步履等等細小之處落墨,以一個村官的“微角色”,身體力行的去踐行“微民主”、“微法治”、“微金融”等理念,并以此構建“微政治”的治理體系,和“微經濟”的后發模式。治大國如同烹小鮮,一個村莊的發展史就是一個縣、一個省的發展史,甚至是整個共和國的標本與縮影。
2.基層探索與頂層設計
在傳統的官僚隊伍中,“思考”從來被認為是領導者的特權,而基層干部更應該以執行命令為天職,但凡有所思辨,都是多余、是浪費、是徒勞,不被認可、不被贊成、沒有市場,甚至會被視為另類、斥為異端,筆者也常常因為愛思考、善動腦、勤寫作的“壞習慣”,被目以為不懂事、不成熟、缺乏政治覺悟。
頂層設計強調的是制度與政策的全局性、系統性、戰略性,但它不可能也沒必要對各個層級、不同地域的特殊情況進行事無巨細無所不包的規定,也無法解決實踐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它不是一勞永逸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反復修正、檢驗、至善的發展過程。基層工作者處在上傳下達的最前沿和第一線,對政策的利弊得失擁有最寶貴的一手資料,他們的探索與反思往往最接地氣、最合實際。不僅要對“試對”的進行褒獎,也要對“試錯”的給予寬容,尊重地方、基層、群眾的首創精神,就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同時,敢說真話,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尋找答案、求得真知,這才是一個忠誠的共產黨員應盡的職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上而下”頂層設計和“自下而上”基層探索要良性互動、有機結合、辯證統一。科學是將領,實踐是士兵,這是一本以基層探索為主題的作品。
3.天下良吏與土豪村霸
關于鄉村干部道德敗壞、貪污腐敗、欺男霸女、蒼蠅滿天飛的報道時常訴諸報端,不可否認某些基層干部政治素質不高、執政手段粗暴,甚至違法犯罪侵犯人權也絕不在少數。但這并不足以說明所有底層官吏都是土豪村霸,而恰恰相反的是,絕大多數基層干部都堅守在偏遠山區、窮鄉僻壤,在平凡崗位上、在艱苦環境中,他們工作繁重、收入微薄、升遷無望,也是真正的弱勢群體。社會不僅僅應該歌頌英雄和偉人,也應該為拼在基層的無數平凡人點贊。
筆者常將縣、鄉、村三級(準)政權稱之為“黃金三級”,是國家政權的堅固柱石,是連接國家機器與民間社會的最后一公里。他們對上承擔著繁重的執政事務,保證黨國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實;對下治理鄉村維護一方穩定,發展地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這些工作的完成,靠的正是無以計數、默默無聞、聲名狼藉的基層干部。那么這個數以百萬計的龐大群體到底從事著一些什么工作,擁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神秘面孔?截至目前,尚沒有一本能為鄉村干部代言的書籍,筆者以為發出聲音以正視聽成為必要,并以此書向社會傳遞滿滿的正能量,告知世人,這才是新時期黨在基層的戰斗堡壘,才是干部隊伍的決大多數!
4.理性實踐與道德批判
“泛道德式批判”總是一種時髦的立場,它一上來不問操作只問操守,不問道理只問道德,這樣的口吻總是占據著感情的制高點,總是太文學、太政治、太煽情,而缺乏冷靜思考、務實鉆研、理性實踐,是一種懶惰的思維方式。筆者常常對那些感性化的寫作姿態,保持著應有的謹慎。
現實世界往往錯綜復雜,很多問題的出現總是眾多歷史矛盾與制度缺陷長期累積的結果。沒有鄉村社會的一盤散沙,哪來村官專制的溫床;沒有“下面不能”與“上面干預”的雙重困境,哪來“村民自治”的舉步維艱;沒有公有制銀行的金融抑制,哪來民間高利貸的肆意猖獗;沒有財稅體制的弊病,哪來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與高房價的并存;沒有養老制度與勞動力市場的割裂,哪來舉國上下非理性的公務員熱?這一切與執政者是否擁有一個煽情的姿態,并沒有多大關系,重要的是能找得到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如曹錦清所言“都喊著要過河,卻沒有人去造船”,不要光停留在“應該如何”的多嘴多舌之中,而是應該更加關照“怎么去做”的問題。這是一本拒斥道德批判,而專注與理性實踐的讀物。
二、兩大篇章詮釋本書的基本結構
與十年前相比,鄉村社會的內、外環境已經發生了許多翻天覆地但也始料未及的變化,就西部農村而言,筆者以為目前最重大的兩方面困難在于,經濟上農業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農業現代化),政治上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提高(村民自治),最終實現農村社會的小康與現代化。于是筆者將本書分為如下兩篇:
1.經濟篇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目前農村勞動、資本、技術等各種優質生產要素大量外流,人口外遷、土地撂荒、資本外逃,包產到戶的制度紅利已經用盡,雖然近年來精準扶貧、惠農新政、土地“三權分置”等政策的出現,使農村的內外環境有了較大變化,但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智能化尚未實現,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墾公司等新型經營主體也只是個例,白領、骨干、精英等“新農人”加入農業的浪潮也尚未到來。正值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這一新、舊時代切換的時間窗口,甘肅省開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筆者以雙聯干部的身份,下派祁村擔任黨支部書記,這也督促筆者進行了系統化的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
除了李四科書記、李榮喜鎮長的大力支持之外,慶陽市委副書記任燕順(現任甘肅省扶貧辦主任)等雙聯領導的悉心指點也使筆者受益匪淺,通過引資源、上項目、扶產業、找貸款、搞培訓、解矛盾,使目前國內最前沿的一系列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在該村落地生根造福群眾。筆者當然不敢奢談什么政績,但要說是沒有一些深入思考與獨到見解,那顯然也是不可能的。在這個篇章的內容中,包含了精準扶貧(參與式扶貧、開發式扶貧)、金融支持(“互助資金”、合作金融、農業保險)、縣域財稅(“吃飯財政”與公務員熱、“土地財政”與房地產市場)等內容,對農村經濟社會諸多領域進行了深入探討和量化研究。
當然,經濟工作牽一發而動全身,除了對微觀經濟單元的研究之外,還需對宏觀政策有全面的把握。這項工作中最難克服的一環便是數據信息的不可得。目前,基于國家與省級面板的數據統計較易取得,而縣本級職能部門以及縣以下政府部門鮮有完整的機構網站,黨務、政務、財務及各種重要發展信息與核心經濟指標很少向社會公開,即便“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關鍵數據,也需要進行必要的人為處理,這便使縣域范圍內的經濟發展數據成為盲區,成為少數統治精英的個人私產,將社會各界的參政議政拒之千里之外。使筆者不得不動用各個部門的私人關系,以高昂的成本搜集必要的數據,同時也令筆者心中充滿驚悸,生怕這些善意的研究讓相關部門充滿敵意。
2.法治篇
貫穿整個法治篇的主線是“村民自治”,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是當下整個鄉村社會最艱巨的課題之一。中國農民經歷了“封建農奴”、“公社社員”、“當代村民”等身份演變,要進一步向“現代公民”轉換,而舊中國鄉紳之“自治”與新中國公民之“自治”存在組織原則上的實質差別,“舊自治”以道德倫理為理論基礎,而“新自治”要求以民主法治為核心要意。筆者并不認為這只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設,更重要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生活方式,一種解決公共事務的習慣和程序。筆者通過這種國家體制最末梢與鄉村社會最前沿的特殊身份,無數次在田間地頭、尋常巷陌,不厭其煩的講解平等協商、自由民主、依法治村的原理,而這些沉默寡言的留守老人,自有他們,用一生的閱歷所理解的政治。筆者總能耐心謙遜的傾聽每個來訪群眾的種種意見,并不是說作為“個體”的農民有什么值得筆者學習的地方,而是他們以“個體”發聲所呈現的農村社會“集體”之運動規律,常常激發筆者的深沉思考。對于這個古老的民族而言,狂風巨瀾般的近代革命,除了國體、政體、大王旗的嬗變之外,還使這個社會的哪些部分真正更改了,哪些部分依然倔強的固守著;哪些被稱之為翻天覆地偉大復興,而哪些依然裹足不前亙古未變?
長期缺乏民主習慣的億萬中國農民,如何學習民主且穩定有序的運用民主,是考驗每一位基層執政者的歷史性話題。“民主下鄉”、“法治下鄉”要是沒有一套科學、務實、具體的操作程序,而只是坐在辦公室或者書齋里面想象,那是不可能實現的。本篇致力于找尋一種可跟、可學、可效仿、可復制的操作程序,并且經過長效、動態、反復試錯的修正機制,總結了一些有價值的制度模式,努力實現民主與法治的“軟著陸”。本篇包括書生治村(論文)、拼在基層(案例)、激揚文字(隨筆)三個章節,緊扣時代脈搏,對美麗鄉村建設、基層民主選舉、惠農政策落實、土地征用補償分配、多元化糾紛調解機制與“平安村”創建等案例進行了描寫,尤其是對村組內“權力機構”的構建與“執行機構”的重組,準政權組織形式“135模式”的提煉,以及“直接選舉、代議決策”的村民自治訓練辦法的提出,都凝結了筆者艱辛的付出與巨大的感情。
不得不說,“村民自治”工作是一個極度冷僻的領域,且到處都是敏感神經和語言禁區,同時因其“看不見、摸不著、周期長”而不被上級領導所關注,更不被轄區群眾所理解,注定筆者在這一領域的探索十分的艱難、困苦、孤獨,但這并不代表這些工作不重要、無意義、可忽略,恰恰相反的是,村民自治不僅僅是一個農村社會問題,更加關乎整個國家的民主化、法治化、政治現代化,而對農村民主環境、法律意識、理性文化的重新培育,絕非一朝一夕之事,筆者渴望這一試驗能走出書房、走出祁村、走出大山,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探討。身為一名基層共產黨員,筆者始終懷著對黨和人民事業的赤膽忠心開展工作,這是筆者進行一切實踐、試驗、探索、反思的根本出發點和基本立場。
三、一腔熱血書寫村支書的中國夢
自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的論述以來,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闡述自己的中國夢,人民網推出了百名部長、百名書記、百名專家暢談中國夢的活動。筆者雖然身份卑微,但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當然有屬于一個西部貧困村黨支部書記的中國夢:
筆者夢想祁村在經濟建設上:能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苗木產業能有更好的銷路,養羊產業能有更大的提升,公共設施能做好維修管護,互助資金能逐步發展壯大,改造傳統農業必先改造傳統農民。在政治建設上:村級財務能陽光透明的運行,惠農政策能不折不扣的落實,村民的民主權利能夠理性有序的實現,群眾的合理訴求能有順暢的表達渠道,村干部的權力最終能關進籠子里。在社會建設上:適齡兒童能按時入學,貧困家庭能應保盡保,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能惠及更多的群眾,村容整潔能靠每一個群眾來自覺維護,鄉風文明來自于大家齊心協力的攜手共建。
三年前,筆者因一個偶然機緣來到鄉村,在留美訪歐、投資移民已成時尚的當下,這種選擇在很多人眼里就是犯了方向性的錯誤,但在基層一線數月成年的鉆研和摸索,讓筆者認識到“三農”問題的復雜程度遠比想象的要艱巨和曲折的多,當然收獲有大有小,至少從現在看來,一切都是值得的。猛將必發于行伍,宰相必起于州縣。且不論這份經歷能帶來多少政治上的機遇,重要的是,它在筆者人生中的樣本價值,早已意義非凡!
本書付梓之際,已是筆者被迫卸任之時。對這份事業的熱血與忠誠,常使筆者徹夜難眠,甚至淚流滿面。十年來,雖然深造之路艱難曲折幾經廢弛,卻始終沒有放下過書本,并且用這種笨辦法、苦功夫、蠢方式在實踐第一線,苦讀社會這本大書。人常言,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或許這本厚書無法引起太多的關注,但筆者確信這些文字,最終能找到屬于他的讀者!
后記:一個人的試驗
完全談不上“奉獻”,我沒有那么清高;也算不上“鍍金”,至少現在看來,并沒有為我帶來多少政治上的際遇;也從來不敢以“批判”者自居,我還完全背負不起這樣高大上的使命!如果非要為此找個理由的話,那充其量只是一個落魄書生,為了混碗飯吃的茍且。卻又不甘光陰虛度,從上任伊始便雄心勃勃的精心編制了一場試驗。但也只不過是一場,一個人的試驗,而已!
時光飛逝,我反復咀嚼并詰問,三年的艱苦試驗到底獲得了什么?每當觸及這一問題,我總是充滿畏懼如坐針氈。或許結局太過復雜,非得洋洋灑灑寫上20多萬字的“實驗報告”,才能盡可能的呈現它的全貌。但我所能做的,和所能獲得的最多成果,或許就只有這些了吧。
現在,我在本書的最后,再為那些我一廂情愿的假想出來的讀者和觀眾,梳理一下這次試驗的提綱:
1.實驗目的:以西部地區一個尋常貧困村的“熟人社會(社區)”,為研究標的,從“農村產業開發”(經濟)和“鄉村政治構建”(政治)兩個宏觀角度切入,以基礎設施建設、要素存量摸底、鄉村金融創新、農村社保普惠、依法治村構想、傳統文化挖掘等一系列具體工作為抓手,并以該村莊的現實狀態為切片,管中窺豹的對當下中國復雜的鄉土社會,既有一個相對精致的全貌勾畫,又有一些較為深刻的微觀解剖。毫無疑問,這個目標不算小。
2.實驗條件:幸運的是,我上任伊始便被組織委以祁村黨支部書記的職務,任期為三年。這一平臺恰好為我起初的實驗構想,提供了得天獨厚、難以模擬的理想環境。“村民自治”的制度寬松,“社區一把手”的職位便利,都為實驗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充分自由裁量和相機抉擇的內外環境。協助我工作的團隊成員達20余人,除了兩名吃苦耐勞的包村干部之外,其余村班子和村民組長多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當地群眾,他們的行為模式與治理理念也為我提供了最原生態的實驗素材。
3.實驗過程:因機緣湊巧,祁村被確定為市委重要領導的聯系單位,政策的傾斜與資源的注入,都為祁村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寶貴的歷史機遇。同時,上層領導在農村工作中的一系列前沿理念,如精準扶貧、互助資金、農業保險、平安村創建、惠農新政試點等,都為我的實驗帶來了與時俱進的新鮮內容,使其更加豐富多元、并緊扣時代脈搏。但多方力量的迅猛介入,很快使祁村工作中的成績與失誤、我本人個性中的優點與缺陷,都被暴露在了聚光燈下并迅速放大。而體制的大環境,讓更多人的眼光都聚焦于,對領導意圖的刻意迎合、對政策價值的過度溢美、對和諧一致的人為制造。但唯獨缺乏的是,對科學的信仰,對真理的追問,對真相的執拗。這都使鎂光燈下的我,那個幼稚的實驗者,始終像個孤獨而別扭的小丑。
4.實驗結論:即便這份實驗報告如此卷帙浩繁,但也只能算一種力求科學與真實的展示,很難說有什么結論性的判斷。當然,其中不乏一些極具價值的探索,如農村合作金融實然的存在狀態、村民自治應然的組織形式等話題,都凝聚了我巨大的心血與情懷。但也不乏一些不成熟的章節,如縣域經濟與農村綜合體制改革、鄉村政治引發國家制度的思考等,每當我企圖突破一個村鎮,將視線引向更廣闊和深遠的領域的時候,便力不從心卻又情不自禁。那些在現階段看來還欠成熟的思考,或都將成為我今后向更深層次展開研究的萌芽。總之,三年時間太短,并且越深入就越迷茫,困惑、猶疑、悲傷遠勝于明朗、清晰、欣喜。現階段鄉土中國的復雜與矛盾,想用這樣的一份實驗報告,去匹配三年前躊躇滿志的實驗目的,或許還太著急!
下面說一說這場試驗對于我個人的意義:
1.從學術的角度講:過去十年,雖然迫于生計從事過各種各樣的一些職業,但內心深處從來都秉持著,對學術鉆研的執著探索、對獨立精神的固執堅守、對知行合一的身體力行。但十年間,基礎領域的研究已經讓我的生活一貧如洗,雖然獲得了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學科的學位,但依然很難被眾多學院派的學者所接納,至少到現在,依然沒有獲得一個較為滿意的研究機構的博士錄取通知書。雖然我從來都不認為,偉大的思想家非得要從學士、碩士、博士的流水線上成批量生產出來。
2.從行政的角度講:三年體制內和最基層的體驗已經結束,要說完全沒有過幻想和野心,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但在利益階層逐步固化的地方官場,我對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和能觸及的空間有著清醒的了解。人才極度匱乏的貧困地區,自有它對人才高度免疫的叢林規則。理想越多只是徒增了些痛苦和煩擾,其實早該領悟生為螻蟻且安于草芥的命運。于是不再感興趣對聰明、技巧、覺悟、職位的追求,而是趁早回歸本真,努力著做一個誠實而笨拙的人。如果一個人不傻,而被目以為是傻子,則是給了他最大的自由。
這一切的一切,對我個人而言,無所謂有意義,也無所謂無意義。思考的積習與寫作的自覺,促成了這本不成熟的作品,算是對寶貴青春的交待。如果有一天兩鬢華發,重拾這部年輕而充滿瑕疵的作品,就如同遇見了當年不完美的自己,我將為那份勇敢、堅韌、執著、壯懷激烈,感動的淚流滿面。
雖然三年試驗過程中的無數孤獨與苦澀,鮮有人與我共擔和分享,但也絕非“一個人”能順利完成,還得益于很多親人、領導、師長、同事、朋友的無私幫助。在這卸任之際,向他們鄭重鳴謝:
1.感謝我的父親賜予我堅韌不拔的血脈,過去十年中,多少個困惑與猶疑的路口,無數次渴望能得到他的叮囑和規勸,甚至耳提面命的批評,都已成為奢望。多少個寂靜的暗夜和無助的角落里,我每每想到他的音容,都哭成了淚人兒。感謝我的母親,對我將近而立之年依然一事無成的原諒。感謝兔扁扁,對我的耐心、信心,和毅然決然的追隨,以及被迫成為我所有著作的第一個虔誠而忠實的讀者。
2.感謝蘭大草科院的李春杰老師,蘭大法學院的遲方旭老師、陳國文老師,人大農發學院的汪三貴老師、仝志輝老師等師長,對我多年來坎坷學術之路的關懷與引導,以及對這本著作的指導與斧正。對我這樣的野路子出生的學生的接納和鼓勵,也足見這些學術機構的包容。也感謝溫鐵軍先生、李昌平書記、唐忠院長、梁紅老師對卑微后生的不吝指點。
3.感謝我所在鄉政府的領導,如果沒有李四科書記為我提供寶貴的工作機遇與研究平臺,今天的進步與蛻變都將無從談起,他的胸懷和視野給予我極大的教育。感謝李榮喜鎮長對我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的人力、物力上的諸多支持,令人心懷感恩,另外他的才華與技巧也讓我敬佩不已、受益匪淺。感謝袁濤主任相見恨晚的信任和祝福。感謝祁村全體群眾對我能力不足的寬容和擁護。感謝祁村全體村班子對我工作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幫助。感謝同事李海霞、常玉佩,他們是我在基層工作中的得力助手。
4.感謝中國法制出版社提供的優秀平臺,感謝朱丹穎編輯的獨具慧眼,他(她)們的精心策劃、細致審校、完美設計等基礎性工作,為拙著的破土而出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離開了朱老師的過蒙拔擢,本書取得的哪怕一點點成績(如果有)都將無從談起。
5.感謝所有讀者的關注和支持,他們的點滴鼓勵一直是我前進中的最大動力。
作者簡介:趙安之,1987年生,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人,中共黨員。蘭州大學管理學學士,蘭州大學法律碩士,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碩士。先后擔任中共慶陽市鎮原縣城關鎮五里溝村、祁川村黨支部書記、第一書記,城關鎮團委書記等職務,現掛職甘肅省蘭石集團工會辦公室副主任。新浪微博:趙安之的工作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