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長城網聚焦2017全國兩會系列視頻訪談欄目,我是主持人筱雨。今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為了達成在2020年前全面建設小康的目標,必須持續加大扶貧力度。我們今天邀請的嘉賓是全國人代表王志剛,請他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真知灼見。
問題:您聽完克強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后,您感觸最深是哪些方面?
王志剛:克強總理報告是一個非常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文風樸實的好報告。他在談到2017年的重點工作時,談了幾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要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在這里邊談到了農村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的脫貧問題,總書記談到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掉隊。尤其談到了要精準扶貧、教育扶貧,因為我們是農業大學和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系,在扶貧的問題上我們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所以我們感觸比較深。
聽到總理的報告以后我們感到沉甸甸的責任,在在教育扶貧方面肯定是農業院校要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問題:要做到精準扶貧,您認為要從哪些方面著手?
王志剛: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所有的問題要想干好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解決的是人的問題,就是人的素質。沒有人什么事都干不成,因為我們是搞教育的,為什么國家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石,是因為沒有教育沒有高素質的人,任何事情都干不成。
對于扶貧工作也是這樣。首先要明確脫貧的主體是誰?是農民。扶貧的主體好像就是社會,所以這兩個問題關系和功能要先擺好,主體是農民所以要先解決農民的問題,就是從事農業工作的人。從事農業產業的這些從業人員,現狀是什么呢?由于多年來升學、就業、征兵入伍還有外出勞務輸出可以說農村里邊大量的高素質的勞動力都已經離開了農村。
所以導致現在從事農業生產的恰恰是一些五十歲以上的人為主,年輕人很少。這些人主要靠傳統的農業技術來從事農業生產,他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應該說不是很強,那么對于這些人的脫貧怎么辦?這就要大量的靠外圍的扶植,要派技術人員、派專家、派企業家結合我們國家的政策金融企業這些齊發力一起上,帶領他們脫貧奔小康。但是這種外在的這些因素呢往往是不會很持久,如何激發個人農民自身的素質呢,我認為要從培養新一代的職業化的農民。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這在前年政府工作報告里邊我是提了這樣一個建議,所以前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你們注意八個字的一句話最短的,那是采納了我的建議,就是要培育新興?職業農民。這個職業農民和農民是有區別的,過去我們說的農民就生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職業農民就是說把農業作為一項職業來對待,和其他的產業工人甚至和公務員和從事商業的都是不同的職業。這種職業農民要需要增強他的科技素質,增強他自身的綜合素質,比如說他自身的科技素質、產業發展、應對市場等等這些人新型的職業農民將來成為從事農業生產的主力軍以后,那面貌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就說通過這些對農業的從業人員要分類,老的怎么辦,老的接受能力差了你就領著他干,教他一些簡單的生產技術。
那么真正將來解決農民的問題要靠新型的職業農民這些農業的企業家,農業的高水平的從業勞動者,他自己能夠又掌握科學技術,又能夠對接市場,又有很強的組織能力,他這樣的話農業產業自身就強壯了,這就是先解決人的問題。當然在這里面教育要發揮很好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先扶志,農業的從業人員或者是農民要有這種內在的脫貧激情和信心,不是說總是被動的光靠一些政策性的救助,一旦政策性的救助失去以后他又回到原狀,他自身并沒有這種內在的動力。
問題:在您看來,這種推動農民脫貧的內在動力關鍵取決于什么因素呢?
王志剛:那么這種內在的動力來源于什么呢?來源于他自身的內在能力,一個人能力不強的時候你再有志,那你也是空立志。第二個就解決智慧的智,這種扶智要體現在各種培訓跟要上,教他掌握從事農業生產當職業農民,農業的企業家所具備的科技素質、文化素質和綜合素質。這兩方面解決了以后農業從業自身的發展能力就強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外在的政府、科技部門、企業家、金融市場再一起上。那個時候這種脫貧我認為那就是真正的脫貧,像總理報告談到嚴格防止假脫貧和被脫貧。
現在可能這種現象多一點被脫貧、假脫貧,實際上好多東西就是靠政府扶植輸血發揮的作用,自身的造血功能并不強,所以總理談到精準扶貧教育扶貧,防止假脫貧、被脫貧我覺得要從扶智和扶志,扶他的志氣和智慧,解決內在的因素問題,然后外在因素再發力,這樣的話那就是真正的脫貧,到那個時候我們的農村貧困地區就不會像現在這種面貌會發生大大的改觀。
問題:您認為教育扶貧應該如何緊密融合到以后的精準扶貧工作當中去呢?
王志剛:這個事情要有一個統籌的規劃,有一個頂層的設計。不同的部門、不同的行業如何圍繞一個共同的目標來綜合發力,當然這種頂層設計還是要政府來做,教育部門應該是積極參與進去,政府也應該是把教育部門給他吸納為整個扶貧里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配任務就像我剛才說的從技術培訓開始。但是這種培訓不能像過去似的都是單項的技術,要培育一些具有比較強的操作能力的勞動者,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不僅僅是農業技術,還有經營管理技術等方面。
我們教育培訓要跟上,培訓最好是從大學生,從中專生來抓起,把已經離開農村的這些外出務工人員或者說有志于在農村去建功立業的年輕人加強這方面的培訓,把這些人培訓以后給他用政策的驅動力然后回到到貧困地區從事這些農業的生產,一定要解決人的問題。不然的話現在是五十歲以上的人在種地,再過十年六十歲他還怎么種地啊?他的體力。那么六十年以后誰來種地?這個問題必須提前布局,不然十年以后農業沒有人從事了,我們這么大的國家不能斷糧,貧困地區這些同志們六十歲以后失去勞動能力了,那么怎么辦呢?偏遠地區不可或缺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怎么辦?要培養這些最好是原籍的年輕人給他們培養起來。
問題:在有的人看來教育扶貧的成效并不是馬上立竿見影,但卻是最長效的扶貧方式,您怎么看呢?
王志剛:教育脫貧首先是扶智慧,他自身有了本領就立起來了,不然的話他沒有本事你空立志也不行。我覺得在這些方面我們教育脫貧就是應該來承擔這個責任。當然,除了農業高校以外,所有的教育都要一起上。因為現在貧困人口有幾千萬,前幾年說有八千萬,現在減到四千萬,四千萬也是非常大的群體。綜合教育、年輕的孩子教育問題、醫療問題等等這些也要從頂層設計開始。當然總理在報告里又談到了辦好優質公平教育,就是說我們國家已經注意到了教育的問題要體現一種公平和優質,要把這些貧困地區農村的各類各級教育都要實現優質化,這樣的話這些地方年輕一代的人將來培養的都是高素質勞動者,這樣的話就能實現長久的脫貧,所以我說真正解決脫貧的問題從短時間看靠政策、靠科技,長時間看靠教育,沒有第二條路,一定要解決人的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長城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