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金融對“三農”的支持力度還是不夠的,總額離實際需求相差還非常大,這都亟待一些金融創新模式的出現來助推農業的新發展。在5月13日舉辦的2017中國農業創新發展資本論壇上,與會人士做出上述呼吁。
據社科院的相關報告,從2014年起,我國“三農”金融缺口超過了3萬億元。不僅如此,金融對“三農”支持的覆蓋面也十分小,大量中小規模的農業經營者也無法獲得金融資源。
農業與金融資本間的通道始終不夠順暢,仍未形成一個有效的對接體系。“這與農業產業化本身面臨的問題有關。”在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業發展與投資研究所主任劉朝亮看來,最主要的原因是農業結構性問題制約了金融資金的進入。
“在世界范圍內,農業已經進入到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這帶來了服務模式、盈利模式、管理模式和生產模式的改變和創新。”中城銀信控股集團董事長張佩宏說,要順應農村發展的周期和特點,尋找行業的結合點去突破生產瓶頸,跨界打造立體化的項目模式。
業內人士認為,通過金融與資本的有效進駐,可以激發產業新動能,完善全產業鏈,最終可以實現新產業、新生態和新業態的規模性增長。
邦銘農信科技有限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梁嵐表示,“現階段,農業基礎比較薄弱,科技的支撐力量也比較弱,投資周期比較長,農民收入也比較低,所以更需要更多金融創新工具的出現來推動農業的長足發展。”
從金融服務的角度,春曉資本創始合伙人何文建議,“農村消費金融可以把金融資源注入到農村去,去改善農民的生活,去改善他們的生產效率,這都是值得探索的創新模式。”
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院長湯燙則建議,“金融改革要為我們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改革服務,要服務好我們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的發展,這都需要做大手術,不動大手術就推不動,所以‘一行三會’的改革迫在眉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2017-05-1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