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專題欄目 > 深化農村改革方案專題

肖衛:新階段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意義深遠

[ 作者:肖衛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5-11-16 錄入:王惠敏 ]

新階段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意義深遠

——《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政策解讀

肖衛:新階段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意義深遠(圖1)

肖衛  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博士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在經濟增速放緩和轉型發展的背景下,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成為市場配置資源要素時所青睞的重點領域,農業和農村發展容易被有意或無意忽視。

根據中央統一部署,從提高農村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出發,特制定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這深刻認識到新階段只有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才能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并重新審視現代農業對國民經濟均衡發展的作用。

一、農業發展失衡是“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

上世紀中后期,發展中國家普遍推行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優先發展工業戰略,很大程度促使了工業化前期的高速增長,但這種發展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卻忽視了農業技術創新,導致農業停滯不前,農業滯后造成工業化的不可持續和國民經濟失衡,這是發展中國家二元經濟結構的根源。二元經濟中,農業部門的資源和要素會持續向工業部門和城市地區流動和集聚,隨著劉易斯轉折點到來和人口紅利消失,如果未能適時通過全要素生產率對傳統要素的替代,促進農業農村發展,扭轉農業與非農業、農村與城市發展失衡,重新構筑國民經濟新基礎以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則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20世紀80年代末,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拉美國家從一度快速增長的“拉美奇跡”時代陷入經濟負增長的“拉美陷阱”而不能自拔。而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等東亞國家卻能在這一時期實現了持續的快速增長,創造了“東亞奇跡”。這一段發展的歷史表明,拉美國家城鄉發展不平衡和基于技術進步的全要素生產率缺失是從“拉美奇跡”淪落為“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

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下發12個關于農業農村發展的1號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推動農業和農村發展出現重大轉機。但是,農業發展過程中的新矛盾隨時可能成為中國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隱憂。例如,當前農業基礎仍然脆弱,農業與非農業、農村與城市發展失衡還在強化;農業發展面臨著生產成本上升和農產品價格倒掛的雙重壓力;農地流轉過和規模經營過程中的非農化、非糧化和非效率化日益突出,以及“有資本下鄉,沒能力種田”的現象開始顯現;農業的資源硬約束、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問題等。

二、現代農業對國民經濟均衡發展的基礎作用不可替代

中國是一個正在轉型的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二元經濟結構轉化與經濟增長是同一過程。筆者用1992-2012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所做的經驗研究,驗證了農業發展的決定因素,以及基于技術進步的農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基于此揭示現代農業在國民經濟均衡發展中的基礎作用。

其一,技術進步是全面提高二元經濟中農業生產率的決定性因素。工業化和城鎮化背景下農業部門要素價格的相對變化,將為導致一系列的技術變革,技術變革引起的經濟關系不均衡將導致結構轉變和制度變革。二元經濟中,土地、資本和勞動等生產要素基于市場機制在工業和農業之間,城市和農村之間自由流動,以追求高的邊際報酬,將導致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更加稀缺且供給缺乏彈性。只有農業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遷,才能解決農業生產要素的稀缺性和缺乏彈性的問題。農業生產率提高是因為在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素稟賦條件下農業誘致性技術進步所致,工業化的階段性成果有利于降低農業技術進步及制度變遷的成本,使得農業技術進步、推廣,以及轉化成為農業生產力在經濟上具有可行性。根據筆者的研究,在二元經濟均衡條件下,農業技術與農業投資有機結合是提高農業生產率,促進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農業農業技術進步每提高1%,該地區農業勞動生產率大約提高0.38%,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農業發展主要來自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

其二,現代農業發展是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向現代產業部門流動的前提基礎。二元經濟中以技術進步為基本特征的現代農業發展,是促進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向現代產業部門有效流動以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前提。估計結果顯示,農業技術進步、農業投資和政府對農業補貼等促進農業發展的基本要素與非農產業勞動力份額之間具有顯著的正效應,這表明現代農業發展是二元經濟結構下勞動力向現代產業部門持續流動的前提條件。只有通過加快農業技術進步和加大農業投資,提高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才能釋放更多的農業富余勞動力,為非農產業發展提供足夠的勞動供給。研究表明,一個地區人均農業機械動力每提高1個百分點,將促進非農產業勞動力份額增加6.5%,說明勞動節約型技術推動的現代農業發展,是促進農村勞動力有效流向城市地區和非農產業的重要因素。

其三,國民經濟均衡增長取決于農業發展、現代產業持續增長及其結構轉化。農業發展得益于農業技術進步和現代產業“反哺”資本投入的交互作用,現代產業的增長由資本積累、技術進步和勞動力有效流動及人力優化配置共同決定,滿足現代產業持續增長的資本條件是農業部勞動力向現代產業有效流入和現代產業部門技術進步。以勞動力流動和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為主要內容的結構轉變構成二元經濟均衡增長的基本動力,同時農業發展本身也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內容,這是新的發展階段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基礎地位的體現。研究結果表明,在控制其他變量條件下,一個地區現代產業部門勞動力每增加1個百分點,該地區的人均GDP將提高1.12%,表明中國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勞動力流動是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國民經濟均衡發展。估計結果進一步揭示,農業發展基礎上的勞動力有效流動、投資、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參與和前期的研發投入是決定二元經濟均衡增長的主要因素。

同時,在發展中國家二元經濟轉型階段,盡管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和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逐漸減少,但農業的基礎地位更加重要。農業的基礎地位不僅僅體現在產品原材料、勞動要素、出口外匯等傳統貢獻,現代農業正拓展出生態保護、觀光休閑和文化傳承等新功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農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在國民經濟均衡發展中夯實現代農業的基礎地位

第一,從國民經濟均衡增長的高度認識基于科技進步的農業發展。隨著工業化步入一定階段,依靠技術進步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以促進農業發展成為可能。因此,要加大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進一步明確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突出創新重點,完善創新機制,依靠農業科技進步驅動現代農業發展,不斷夯實新的發展階段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推動二元經濟結構轉化和國民經濟均衡增長。

第二,促進勞動力基于市場機制在農業和現代產業之間、城鄉之間流動,以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通過勞動力有效流動和人力資源優化配置來縮小產業之間勞動報酬差異,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加快完善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第三,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城鄉一體化的產業基礎。立足區域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特色規模種養業、農產品精深加工業、農村現代服務業,推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壯大縣域經濟。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休閑產業。積極推進“互聯網+農業”行動計劃,依托城鄉市場創新農業共營模式和新型業態。

第四,提高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率和優化政府農業支持政策。保證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增長速度,逐步提高農業研發投入,建立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提財政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率,探索精準農業補貼模式和機制,確保農業補貼真正惠及到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優化國家支農政策,重點向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傾斜,推動農業支持方向由生產領域向生產和生態領域并重。

(本文系湖南智庫網根據錄音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智庫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性色一区二区三区 | 中国Av网站在线播放 | 我要看亚洲中字幕毛带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无线码 |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日韩精品成人动漫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