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了“小康”這樣一個“中國式的現代化”的重要構想。此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他反復調研、論證,使小康目標逐步明確,小康社會的輪廓逐步清晰,并設計出中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擘畫出中國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首提“小康社會”目標
1964年12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正式宣布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今后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在1975年1月召開的第四屆全國人大會議上,周恩來又重申了這一目標。
1975年6月,主持黨中央、國務院日常工作的鄧小平在會見尤金·帕特森為團長的美國報紙主編協會代表團和美聯社董事長保爾·米勒時說,我們在本世紀末所要達到的四個現代化,“就是接近或比較接近現在發達國家的水平”。可見,這是一個高標準的發展目標。
由于種種原因,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被延誤了。到粉碎“四人幫”“文化大革命”結束時,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拉大。1978年5月,鄧小平在會見馬達加斯加政府經濟貿易代表團時表示:“粉碎‘四人幫’,全國人民都高興。現在的情況比較好,人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清醒地看到這是一件艱巨的事情,但是是能夠做到的。”
這一時期,中國的國門已經打開,隨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頻繁出訪,對發達國家各方面信息和情況了解越來越多。鄧小平本人也頻繁地出國訪問,1978年下半年訪問了日本、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1979年初又訪問了美國。特別是在訪日期間,他到日產公司參觀,當了解到這里的勞動生產率比當時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高幾十倍時,感慨地說:“我懂得什么是現代化了。”訪美期間,他先后參觀了福特、休斯、波音等大型現代化企業以及約翰遜航天中心,他表示“看到了一些很新穎的東西”,“感到很有收獲”。美日兩國高度現代化的“沖擊力”,使鄧小平更直接地感受到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更清楚地看到中國現代化的艱難,也促使他更加實事求是地思考中國既定的“在20世紀末趕上和超過世界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可行性問題。
鄧小平的一些新想法在他會見外賓中陸續表達出來。他在會見日本新聞界客人時表示,就是到20世紀末,我們實現了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水平比你們差得遠。在會見朝鮮領導人金日成時談道,最近我們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們落后。什么叫現代化?50年代一個樣,60年代不一樣了,70年代就更不一樣了。在會見英中文化協會執行委員會代表團時,他首次表明:“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
在國內一些重要會議的講話中,鄧小平突出地強調了“中國式的現代化”。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他指出:“我同外國人談話,用了一個新名詞:中國式的現代化。到本世紀末,我們大概只能達到發達國家70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在全國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上,鄧小平談道:“我們開了大口,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后來改了個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特別是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來說不會很高。”
“中國式的現代化”到底是什么樣的現代化?鄧小平很快給出了答案。
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率代表團訪問中國。鄧小平與大平正芳會談時,大平正芳就中國發展的長遠規劃問題向鄧小平發問:中國根據自己獨自的立場提出了宏偉的現代化規劃,要把中國建設成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將來會是什么樣?整個現代化的藍圖是如何構思的?
鄧小平知道大平正芳是日本著名的經濟發展戰略問題專家,他在20世紀60年代初設計的日本經濟發展10年倍增規劃實施后獲得成功,使日本迅速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對于大平的提問,鄧小平在經過大約一分鐘的思考后,給出答案,提出了一個影響中國未來幾十年命運的戰略構想:“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1000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后的。”
首提“小康”構想
這是鄧小平首次用“小康之家”對中國式的現代化作出的形象表述。“小康”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這里的“小康”是指介于溫飽和富裕之間的生活水平,蘊含了幾千年來中國人對寬裕和殷實生活的美好向往。鄧小平將傳統文化中的“小康”思想賦予中國式現代化的含義,用“小康”代替“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描述未來20年中國的發展前景,是他中國現代化發展路徑長期深思熟慮的結晶。“小康”具有對國家發展戰略和人民群眾民生訴求的高度概括性,成為中國共產黨制定未來發展藍圖的一個核心概念。
“小康”概念一提出來,就在國內、國際引起了廣泛反響。鄧小平在和外賓談話時,曾多次應邀向客人介紹這個概念提出的來龍去脈。1980年5月12日,在會見英國前首相、工黨領袖詹姆斯·卡拉漢時,鄧小平說:“我們頭腦里開始想的同我們在摸索中遇到的實際情況有差距,比如,我們的雄心壯志是實現四個現代化,而且要在本世紀末實現。經過摸索,肯定了一點,我們的四個現代化,不同于包括你們英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的現代化,中國人口太多,要達到你們那樣的現代化,人均年收入5000美元至7000美元,不現實。所以,我們提出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小康之家’,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鄧小平為什么以“小康之家”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他在1988年8月會見日本首相竹下登時,道出了其中原由:“中國歷史上有‘小康之家’的說法。就我們來說,目標定得低一點有好處。目標定低一點是為了防止產生急躁情緒,避免又回到‘左’的錯誤上去。”
鄧小平提出的“小康之家”的目標大體有兩層意思:一是一種溫飽與富裕之間的國民生活水準,就是“日子比較好過”;二是一種社會發展水平,就是一種較低標準的現代化,或者次現代化,“大概只能達到發達國家七十年代的水平”。
1980年初,胡耀邦向鄧小平提出,他很贊賞湖北省提出的湖北工農業總產值20年“翻兩番”的設想,建議能不能設想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20年,把我國的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鄧小平十分贊同這一設想。
1981年4月14日,鄧小平在會見以古井喜實為團長的日中友好議員聯盟訪華團時談道:“1979年我跟大平首相說到,在本世紀末,我們只能達到一個小康社會,日子可以過。經過我們的努力,設想十年翻一番,兩個十年翻兩番,就是達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一千美元。經過這一時期的探索,看來達到一千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說八百、九百,就算八百,也算是一個小康生活了。”這里,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小康社會”這樣一個影響中國幾十年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而作出了“翻兩番”的戰略部署。
他進一步總結說,“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
親自驗證建設小康社會的可行性
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開。大會根據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正式提出從1981年起到20世紀末的20年,實現全國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即由1980年的7100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億元左右、達到“小康”水平的奮斗目標。
由此,建設小康社會正式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階段性奮斗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十二大作出“分兩步走”的戰略部署:“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礎,積蓄力量,創造條件,后十年要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振興時期。”
十二大提出的“翻兩番”是指經濟總量,數字十分明確。人均經濟量則沒有講具體數字。而鄧小平從提出“小康社會”“翻兩番”的概念起,一般是用人均數字,且以美元計算。這主要是因為他講這些問題大都是在接見外賓的場合,以美元為標準便于進行國際比較;其次人均數字給人的感受更切近,更容易加以具象化的認知。
總之,十二大確定的小康目標,發端于鄧小平對“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這一雄心壯志的現實思考,脫胎于“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一戰略定位,“翻兩番”則是實現小康目標的現實路徑。
“翻兩番”“奔小康”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流行語”,激發了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翻兩番,能否翻?奔小康,如何奔?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鄧小平也給予了極大關注,并實地調研給予驗證。
1982年10月,鄧小平同國家計委負責人談話時指出:“到本世紀末20年的奮斗目標定了,這就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靠不靠得住?黨的十二大說靠得住,我也相信是靠得住的,但究竟靠不靠得住,還要看今后的工作。”
為了實地考察“小康”目標的現實可行性,1983年2月5日,鄧小平乘專列離開北京,前往江蘇蘇州、浙江杭州等地考察。2月6日下午,抵達蘇州。次日,鄧小平就約見陪同考察的江蘇省負責人江渭清、顧秀蓮以及蘇州地委、市委的負責人等聽取匯報。鄧小平就問:“到2000年,江蘇能不能實現翻兩番?”江蘇的負責人回答:從江蘇經濟發展的歷史看,自1977年至1982年6年時間,全省工農業總產值就翻了一番。照這樣的增長速度,用不了20年時間,就有把握實現翻兩番。鄧小平又問蘇州的負責人:“蘇州有沒有信心,有沒有可能?”蘇州負責人用詳實的數字做了匯報。蘇州1978年工農業總產值為65.59億元,國民生產總值為31.9億元;1982年底,工農業總產值104.88億元,國民生產總值47.61億元,按當時的匯率計算,人均接近800美元。4年間,蘇州的工農業總產值和國民生產總值分別以12.65%和10.5%的速度遞增。照這樣的速度,蘇州大約用15年時間,即到1995年就能實現“翻兩番”的目標,提前5年實現中央提出的奮斗目標。
鄧小平高興地問:“人均800美元,達到這樣的水平,社會上是一個什么面貌?發展前景是什么樣子?”
蘇州負責人匯報說,一些基本民生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一是群眾的吃穿用問題解決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二是住房問題解決了,人均達到20平方米,因為土地不足,向空中發展,小城鎮和農村蓋二三層樓房的已經不少;三是就業問題解決了,城鎮基本上沒有待業勞動者了;四是人不再外流了,農村人總想往大城市跑的情況已經改變;五是中小學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體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業有能力自己安排了;六是人們的精神面貌變化了,犯罪行為大大減少。
鄧小平仿佛已透過蘇州看到了實現“小康”目標的光明前景,又繼續追問,蘇州的發展走的是什么路子?
蘇州負責人介紹說,主要靠兩條:一條是重視知識,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依靠技術進步。蘇州下屬各縣市吸引了不少上海的退休工人和科技人員,給點勞務費,解決住房問題,他們就很樂意干。這些老工人有本事,往往請來一個能人,就能建起或救活一個廠。另一條就是大力發展社隊企業(后來的鄉鎮企業),蘇州社隊企業經歷過“千方百計找門路,千言萬語求原料,千山萬水跑供銷,千辛萬苦創基業”的艱難過程,歸根結底,憑借的是靈活的經營機制,實行的是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哺育了社隊工業。
鄧小平由衷地感慨:“看來,市場經濟很重要。”
2月9日下午,鄧小平離開蘇州,前往浙江杭州考察。鄧小平對浙江省負責人鐵瑛、李豐平等人說:“這次我在蘇州看到的情況很好,現在蘇州市人均工農業總產值已經達到或者接近800美元的水平。江蘇從1977年到1982年的6年時間里,產值翻了一番,照此下去,到1988年前后可以達到翻兩番的目標。浙江能不能實現這個目標?”
浙江負責人介紹說,這兩年浙江的發展勢頭很好,1982年全省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0%,人均達到500美元,名列全國第七位。
鄧小平說:“北京、上海、天津三個直轄市除外,你們是第四位嘛!到20世紀末,江蘇說可以達到每人3000美元。你們少說也應該2000多美元。現在是500多美元,翻兩番應該有2000美元。”他還指出,江蘇、浙江恐怕還要多翻一點,不止翻兩番。因為寧夏、甘肅這些地方比較落后,翻兩番有困難,如果江蘇、浙江只翻兩番,全國平均起來就翻不了兩番。
為期12天的蘇杭之行,給鄧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蘇杭農村的巨大變化,驗證了“小康”目標的可行性,使鄧小平對“翻兩番”、實現“小康”目標充滿了信心。
返回北京后不久,1983年3月,鄧小平約請胡耀邦、趙紫陽、萬里、姚依林等談話,他興致勃勃地說,這次我經江蘇到浙江,再從浙江到上海,一路上看到情況很好,人們喜氣洋洋,新房子蓋得很多,市場物資豐富,干部信心很足。看來實現小康目標希望很大。
尤其是蘇州的實踐,啟發鄧小平開始思考,在經濟“翻兩番”的同時,推進社會發展的問題,進而提出了小康社會的六條標準:第一,人民的吃穿用問題解決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問題解決了;第三,就業問題解決了,城鎮基本上沒有待業勞動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農村的人總想往大城市跑的情況已經改變;第五,中小學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體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業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們的精神面貌變化了,犯罪行為大大減少。他描述的這六條,不僅涵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小康水平,還涵蓋了整個社會發展的小康水平,從而設計出了一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新的社會發展目標。小康的含義由原來比較單一的經濟問題,拓展到一個較為全面的社會概念,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由此初步形成。
1984年3月25日,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時,說:“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翻兩番、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
6月23日,鄧小平在會見第二次中日民間人士會議日方委員會代表團時,指出“我們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最低目標,是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所謂小康,從國民生產總值來說,就是年人均達至800美元。這同你們相比還是低水平的,但對我們來說是雄心壯志。中國現在有10億人口,到那時侯12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可以達到1萬億美元。如果按資本主義的分配方法,絕大多數人還擺脫不了貧困落后的狀態,按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就可以使全國人民普遍過上小康生活。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堅持社會主義的道理。不堅持社會主義,中國的小康社會形成不了。”
1986年6月18日,鄧小平在接見榮氏(榮毅仁)親屬的談話中,進一步闡述了他的小康社會思想:“我們的目標,第一步是2000年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雄心壯志太大了不行,要實事求是。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國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沒有太富的人,也沒有太窮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過。”
作出“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在制定和不斷完善20世紀末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同時,鄧小平開始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21世紀長遠發展戰略問題。他說,我們雖然活不到那個時候,但有責任提出那個時候的目標。
早在1981年9月,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公明黨第十次訪華團時就說過:“實現四個現代化是相當大的目標,要相當長的時間。本世紀末也只能搞一個小康社會,要達到西方比較發達國家的水平,至少還要再加上30年到50年的時間,恐怕要到21世紀末。”
1984年4月,他在會見英國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時,第一次對小康之后的發展目標作了“兩步走”的設想:“我們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第二個目標就是要在30年至50年內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是關于“兩步走”的最初表述。20世紀最后20年是“一步”,21世紀前30年或50年又是“一步”。
鄧小平在領導中國小康社會建設的實踐中,對國家發展戰略進行著不斷的探索與完善。
1984年6月,鄧小平在會見圭亞那總統林登·伯納姆時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確定了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以本世紀末為起點,我們再好好干30年至50年,中國就可以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
1985年10月,鄧小平會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根舍時說:“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1979年底我們考慮花20年時間達到小康水平。那時中國將擁有12億人口,人均國民生產總值800美元,將有一個中等的變化。我們設想,在本世紀末小康水平的基礎上,再花30年至50年時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這就是我們的目標。現在看來,本世紀這個目標肯定能實現,還會超過一點。”
1986年6月,鄧小平在同馬里總統穆薩·特拉奧雷談話時說:“到本世紀末,我們的目標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八百美元至一千美元,實現小康社會。不富,但日子好過。更重要的是奠定一個很好的前進的基礎。下一個世紀再花30年至50年的時間,就可以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
在這些談話中,鄧小平將2030年或2050年中國發展的目標定位一直表述為“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
1987年2月在與加蓬總統邦戈談話時,鄧小平第一次把“接近發達國家水平”調整為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以更符合實際和可能。
1987年4月,在會見西班牙政府副首相阿方索·格拉時,鄧小平以戰略家的眼光,首次提出了“三步走”的設想:“我們的目標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達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1000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那時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0000億美元,雖然人均數還很低,但是國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30年到50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這里,鄧小平把20世紀最后20年的“一步”調整為“兩步”,再加上21世紀前50年的“一步”,從戰略上對中國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溫飽—小康—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大部署。亦即從1980年起,用70年時間,分“三步走”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現代化國家。這是鄧小平為中國經濟發展擘畫的宏偉藍圖。
鄧小平的這個百年圖強的戰略構想,在中共十三大上變成了全黨的意志:“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三步走”戰略把國家現代化這樣一個遠大的宏偉目標同十多億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先解決溫飽,再是小康,再是比較富裕的生活,使現代化的目標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抽象口號,而是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發展規劃,為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地建設小康社會指明了方向。至此,小康社會從發展藍圖、發展戰略、基本原則、方針政策到量度標準等方面都基本上成型。
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鄧小平在設計“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穎的設想和論斷,強調小康社會是“人民普遍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社會,是“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一起抓、全面進步”的社會,是“共同富裕、保持穩定”的社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黨的十三大以后,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進入全面實踐時期,并取得了豐碩成果,到1988年提前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標,“三步走”的第一步目標提前實現。到1990年,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增長了1.36倍,年均增長9%,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增長1.08 倍,年均增長7.6%,完成了翻一番的任務,人民生活整體上實現了由貧困到溫飽的歷史性跨越,部分地區開始向小康水平過渡,貧困地區人民生活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至此,“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目標順利實現,正朝著20世紀末“翻兩番”的小康目標邁進。
在總體上達到小康目標以后,第三步應該怎么走?鄧小平對第三步只作了一個概念上的構想,并未設計出具體的步驟,但他告誡后繼者:“第三步比前兩步要困難得多”,“我們還需要五六十年的艱苦努力”,“相信我們現在的娃娃會完成這個任務”。后來,他更是語重心長地說:“如果從建國起,用一百年時間把我國建設成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那就很了不起!從現在起到下世紀中葉,將是很要緊的時期,我們要埋頭苦干。我們肩膀上的擔子重,責任大啊!”、
作者簡介:梅興無,湖北鄂州市委辦公室。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黨史博采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