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王曙光:鄉村重建、城鄉融合與區域協同發展

[ 作者:王曙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4-25 錄入:王惠敏 ]

——河北七縣考察的思考

今天非常高興到對外經貿大學跟各位老師和同學進行學術交流,主要結合我2015年到河北去調查的一些觀感,來談談我對鄉村重建、城鄉融合與區域協同發展的一些想法。去年我考察了河北七縣:大城縣、巨鹿縣、南宮縣、張北縣、宣化縣、蔚縣、沽源縣,雖然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但是通過對村莊工業、合作社、農場、縣域產業的調研,通過與當地政府官員、企業家和農民的接觸,還是獲得了很多感性認識。今天我想把這些思考跟在座的各位老師和同學匯報一下,也希望得到在座各位的指正和批評。

今天的交流主要包括幾個小題目:(一)河北七縣調查的總體印象以及目前鄉村面臨的主要問題;(二)從鄉愁到鄉治,談一談鄉村治理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鄉村治理的主要模式,尤其是提出“多元共治”的概念;(三)土地資源的流動與整合問題,主要談談農村土地的未來改革方向;(四)談談鄉村文化的發展問題;(五)談談集體經濟的發展及其重要意義;(六)從要素流動的角度談一談城鄉融合的意義;(七)城市產業轉型、縣域產業布局與鄉村工業化發展;(八)結束語。

一、河北七縣調查的總體印象與鄉村存在的主要問題

現在中央提出“京津冀協調發展”,我們大家處于北京,假如不到周邊看一看的話,就不太清楚北京跟周邊的差距有多大。實際上河北跟北京的差距是非常非常大的。我走了河北七個縣,這七個縣當然不可能代表河北的全部,但是我在這七個縣調查之后,感覺我對于京津冀的協調發展與城鄉互動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感觸很大,大體說來,有這么幾個總體的印象:

第一,最近幾年,河北的縣域經濟十分活躍,商業機遇非常多,其經濟發展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勃勃的氣象。以前我們把大量資源用在城市上,尤其是用在大城市的發展上。現在縣域經濟面臨很多發展機會,是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點。

第二,縣域經濟的產業布局和產業轉型正在迅速進展當中。我到這七個縣去,跟他們的縣長以及負責產業發展的部門官員聊天,我就感覺到,地方政府的官員們,實際上對每一個地方都有一整套的區域產業發展規劃,產業布局的思路逐漸清晰,他們都野心勃勃,要發展當地的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

第三,縣域產業的發展前景很好,但是縣域產業的層級并不高,其提升潛力是很大的。很多產業在縣域發育成長還不夠,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嗨需要很好的引導、政策扶持和頂層設計,一些配套的東西還有待完善。

第四,河北縣域經濟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有些地方的發展非常迅猛,思路很清晰,定位很準確,對本區域的產業規劃十分具有前瞻性,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經濟處于停滯狀態,跟先進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思路和定位不清晰,盲目追求“高大上”,沒有分析好自己的比較優勢。

第五,我深刻地感覺到,在河北這樣一個經濟發展十分不均衡的地方,城鄉一體化速度正在加快,但是在城鄉一體化過程當中,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政府工作的當務之急。其實鄉村跟城市的差別,最大的并不在收入方面,而在公共服務方面,一個公民生在農村跟生在城市,所享受的公共服務差別很大。

第六,城鄉融合實際上還有很多的創新空間。目前很多制度正束縛著城鄉進一步融合,未來各方面的制度創新有很大的空間。

第七,區域協同發展正在加快,比如說張家口、保定、衡水這些地方,正在尋找自己的增長點,爭取加大區域協同發展的力度,形成一個富有生機與活力的經濟區、產業區、金融區。以前區域之間是割裂的、分離的,現在則要追求融合、互動、互通,把區域發展當做一盤棋來設計。

這是我在河北七縣考察所獲得的一些總體印象。總的來看,我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持積極態度,你到河北去看,到處熱氣騰騰,大家干勁很高,都想使地方經濟在未來幾年中有一個飛躍。尤其你到張家口去看,感覺那個地方熱得有點發燙,很多金融機構要談發放貸款,談合作問題。但是區域協同發展,包括京津冀的一體化,核心應該還在農村發展,不要把這個問題搞錯了方向。很多人說京津冀協同發展就是給大城市更多投資,帶動河北縣域的經濟發展,這個題目我想很可能搞錯了。京津冀一體化,包括區域協同發展,我認為其關鍵還在于鄉村發展,它的最終目的也是要使得鄉村得到巨大發展與切實的轉型。你仔細觀察一下,京、津、冀這三個地方,最大的差別不在城市的差別,而是在農村。城鄉二元結構是京津冀一體化過程當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你到全國各個地方去看,有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在一個省當中,城市跟城市差別并不大,比如你到貴州,貴州在全國來講發展不是那么太超前,但是你到貴陽、凱里等大中城市去看,它的市政設施建設,跟發達地區的城市沒什么大差別,人家也很先進,很整潔,公共設施十分完善。所以中國體現出的差距,不在城市之間的差距,而在于城鄉之間的差距。再比如我們生活在北京,假如出了北京城之后,大概行車一個半小時,就會突然發現進入鄉村了,而且北京的鄉村,像密云、延慶、門頭溝、大興這些地方,有的鄉村落后得讓你難以想象。你就會發現,北京是一個嚴重分裂的社會,當你在CBD、王府井這些地方轉悠的時候,就會感嘆,難道這不是全世界最繁華的地方嗎?可是就在幾十公里之外,就存在著一些最貧困的地方,這種城鄉隔離和分裂的社會,十分令人憂慮。

現在我們的問題在鄉村。鄉村到底有哪些問題呢?我認為現在有幾個重大問題正在阻礙著農村的發展:

第一是鄉村治理的真空化。由于鄉村缺乏有效治理,現在大量鄉村都出現了治理的無效、失效的情況,農村凋敝,治理沒有效率,出現治理的真空。

第二,要素流動的靜態化。農村有很多生產要素(包括土地、人力資本),可是這些要素都處于靜止的狀態,土地、房屋產權等等這些有價值的要素得不到充分地流動,成為死的資產。因此,農村的要素是靜態化的,而在城市當中,這些要素基本都可以充分流動的。

第三,集體經濟的渙散化。中國大部分地方的鄉村有一個特點,就是集體經濟不強。而由于集體經濟不強,農村公共品供給的效率偏低。比如說交通、教育、醫療、公共設施、農田水利、鄉村衛生、垃圾處理等,這些都叫做公共物品。這些公共物品的供給,靠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是不能實現的。公共物品的供給靠什么呢?主要還是靠集體經濟的發展,可是這方面,我走了河北這么多鄉村,發現集體經濟渙散的狀態比較嚴重,這就使得大部分鄉村的公共品供給基本處于不足的狀態。

第四,鄉村文化的停滯化。鄉村文化大部分都在停滯狀態,鄉村的文化生活比較單調,文化氛圍比較沉寂,整個鄉村顯得沒有生氣,不是生機勃勃的鄉村,而是死氣沉沉的鄉村。

第五,農業產業非規模化。你到鄉村去調查一下,大概以小農為主。這樣的狀態對中國農村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小農是很難抗拒農業風險的,包括自然風險和價格風險,小農也是很難實現規模收益的。因此,中國大量小農的存在,對農業產業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這些年以來,同學們也許聽到一些報紙或者是網絡上的報道,經常是因為某些地方農業遭災了,甚至因為農業豐收了,農民破產了。很多同學也許很奇怪,農業豐收怎么可能導致農民破產呢?最近大家都知道,山東蘋果豐收了,現在蘋果比大蔥還便宜,我是煙臺人,現在煙臺蘋果的價格降得很厲害。以前宋丹丹演的小品里,孕婦因為沒錢買蘋果,所以勉強吃大蔥,現在這個段子要反過來講了,沒有大蔥可吃而湊合吃點蘋果。這樣,山東的果農會大量破產。假定他有100畝的果園,貸款貸15萬塊錢,今年這100畝果園豐收了,但是蘋果賣不出去,什么后果?這就意味著這個農民今年有可能破產。近些年以來,農民因為豐收而破產,甚至因為豐收而自殺的現象屢見不鮮。小農為主體的鄉村,對中國農村的發展實際上是有非常大的制約的。

第六,鄉村工業的低端化。河北有很多淘寶村,鄉村工業正在如火如荼地發展。河北的淘寶村特別多,我看了幾個著名的淘寶村,真的收獲很大。淘寶村是什么形態呢?大部分都是比較低端的產業,比如說我去了一個淘寶村,專門做汽車的配飾和座套等,生產制作的場所比較臟亂。可是你不要忽視甚至鄙視這些淘寶村,這些淘寶村吸收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尤其是閑余的勞動力(比如婦女和老人),提高了農村的就業和收入水平。同時,淘寶村還使得農民可以在家門口致富,避免長途流浪到南方打工,這就保持了鄉村的狀態和家庭的穩定。這種鄉村工業很初級,很原始,很粗陋,但是也很有活力,在生機勃勃的發展,它確實代表了中國鄉村工業化的一個側面。

第七,村莊的空心化。現在鄉村大量人才外流,尤其年輕人外流,一些村要找到50歲以下的年輕人都很難。以前都說“619938”部隊在駐守鄉村,“61”就是小孩,“99”代表老年人,“ 38”指的是婦女。現在你在鄉村,50歲以下的婦女都找不到了。這種現象導致村莊整個的治理、村莊的產業等談不上發展,人氣都沒有了,這個村莊怎么發展呢?一切都很難談起。

以上這七個方面非常嚴重地制約了農村的發展,怎么解決?下面我逐一來談談我的想法。

二、從“鄉愁”到鄉治:鄉村治理的多元共治模式

今年過年之后,微信圈里瘋傳一些文章,大體上是一些博士、到外面讀書的人,或者是教授回到家鄉之后的觀感。這些知識分子回到家鄉大吃一驚,怎么現在自己的家鄉變得這么破敗,這么凋敝呢?所以大家就想到一個詞:“鄉愁”。為什么叫“鄉愁”呢?就是想起故鄉來內心深處的一種惆悵、一種憂傷、一種遙遠的迷茫的心緒。像我,從高中時代就離開家鄉的小村,到現在大概30多年了,偶爾回去,感覺家鄉的小村跟30年前差別不大,甚至更破敗了,跟80年代初期那種生機勃勃比起來,現在的鄉村顯得更沒有生氣,很凋敝。現在的“鄉愁”并不是回望故鄉的惆悵,而是“故鄉讓人發愁”。這個“鄉愁”本身反映出現在中國農村發展中一些非常令人憂心的現象,一些鄉村處于被邊緣化、空心化甚至崩潰的過程當中。

最近我一個朋友,北京大學中文系的一位教授,他與我一樣,也是農村出身的,考了北大中文系,后來當了中文系教授,最近他發了很多微信文章,他說回到家鄉的感覺,就是四個字:“禮壞樂崩”。傳統鄉村當中那種鄰里和諧、子孫孝順、家庭和睦、禮儀周到的感覺已經消失殆盡,鄉土社會的文明已經基本上看不見了。而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沒有倫理、不講道德、孝道喪失、鄰里互相默不關心、為了一點小利益而結怨甚至互相大打出手的狀態。傳統鄉村當中大量的禮儀正在迅速地消失,比如他說春節回家,小時候的祭祀、祭祖等很多節慶儀式,都不復存在,到了春節,整個鄉村就聽到嘩啦嘩啦聲,什么聲音?家家打麻將,沒有別的聲音,就是打牌,賭錢,因為這幫從外地回來的年輕人,帶著錢回鄉,回去之后又沒有任何的精神歸依,怎么辦呢?就是每天在酒醉之余打麻將。這就是禮壞樂崩。

當年孔子跟他的一個學生探討地方治理問題。這個學生問孔子:老師,如果我到一個地方做官,首先第一件事情要干什么?孔子說,“庶之”,指的是人口的繁庶,這是第一步,要使得這個地方人口多起來,如果人丁不旺,還講什么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同學又問:老師,如果我做到“庶之”之后,第二步要做什么呢?孔子就說,要“富之”,人口繁盛之后,第二步就要使得他慢慢變得富裕,成為富裕的人民,沒有衣食之憂。這位同學緊追不舍,他問:老師,如果庶之、富之我都做到了,第三步我該干什么呢?孔子說,“教之”。孔子這個“教之”不得了,他認為如果人民富了之后,你還要教化他們,所謂教化,即“教以人文,化成天下”,人要懂禮儀,要知道什么才是合適的行為。現在中國鄉村的禮壞樂崩,傳統禮儀喪失得特別快,倫理道德的約束慢慢變得越來越微弱,怎么辦呢?我們應該回到孔子的命題,應該把這幾件事協調統一起來。

現在很多地方特別注重經濟的發展,比如我們去做扶貧工作,地方上特別關心你會帶來多少投資。但是我認為,多少投資并不是最重要的,而鄉村文明的復歸、鄉土社會道德傳統的復歸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即使富了,這個社會仍然是一個混亂不堪的社會。因此,怎么來解決鄉村治理的問題呢?中國傳統的鄉村治理主要靠非正規制度,主要不是靠政府,中國古代官方的治理到縣為止,鄉和村這兩級是不派官員的,鄉和村靠什么呢?就靠鄉村的自治。自治靠什么呢?就靠鄉賢,靠那些鄉村的精英,地方的賢達,家族中有名望的老人,退休的官員等,這些精英參與了鄉村治理。所以,古代鄉村治理得井井有條,中國維系了兩千年的傳統社會,其穩定的核心就在于鄉村治理的有效性。中國從先秦時代一直到清朝,無論怎么改朝換代,鄉村是比較穩定的,為什么穩定呢?因為它依靠鄉賢。我們現在鄉村的凋敝,需要我們提出一個新的思路來維系鄉村的治理。

這幾年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我提出一個命題,叫“多元共治”。我覺得現在的鄉村不能靠一元化的治理,并不是僅僅有個村委會就可以治理好鄉村了。我提出的“多元共治”,實際上是多元參與,實行協商民主,來打造一個真正的鄉村治理,摒棄原來一元化的治理模式,吸引各種各樣的力量來參與到鄉村治理過程中。有哪些力量呢?

第一個是村委會。這是鄉村治理中的正式的官方力量。這個力量是不可忽視的,應該加強而不是削弱,而且在事實上它是鄉村治理的核心力量。

第二個是合作經濟組織。這些合作經濟組織的力量也非常重要,代表著組織化了的農民,代表著農村生產力中比較先進的一部分力量。合作經濟組織的負責人往往是具有企業家精神的農民,有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有凝聚力、有社會資源,他們是現代鄉村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在全國有120多萬家合作社,北京有幾萬家,山東、江蘇、浙江各有10萬家以上。這些合作經濟組織在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中扮演重要地位,應該成為多元共治的關鍵一方。

第三個是宗族、宗教力量。比如說這個地方有一些宗族的力量,鄉村的長老,他來負責鄉村治理,出現什么問題之后,大家習慣找這個長老來評斷。以前中國的祠堂是非常發達的,為什么發達呢?因為祠堂不單單是祭祖場所,實際上承擔了大量的公共治理的職能,提供了大量的公共物品。現在尤其是南方,像福建、江西、廣東、浙江這一帶,祠堂非常多,現在還在發展,還在恢復,可以對鄉村治理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四個是鄉村的企業家。這些人在鄉村有自己的產業,通過發展產業先富起來。這些企業家往往是土生土長的農民企業家,他們熟悉鄉村,又熟悉外部世界,實際上是鄉村的精英力量。他們對農民有很強的帶動作用,本身的創業經歷也使得他們在農民中有一定威信和說服力。

第五個是非政府組織的力量。現在一些鄉村里面都有很多非政府組織、慈善組織、社會工作者,他們有知識、有資源,在農民中有一定聲望和話語權,實際上是極其有利于鄉村治理的。

我前幾年前在成都蒲江縣、邛崍縣等地作了一個調查。成都很多縣都在推行村民議事會,現在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在試點。村民議事會就是把鄉村當中各方面受尊重的人選出來作為議事會的議員,參與村莊的共同決策,把村委會的執行權和議事會的決策權分離開來,議事會負責決策,好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樣,負責制定法律和決策,而村委會,包括村干部是執行決策的,這樣就避免了村干部在利益糾紛當中承擔過多的責任和義務。我到成都周邊的地方去調查就發現,這些地方進步非常大,地方干部跟我講,本來我們這個村是上訪專業村,村民整天為了土地、房屋糾紛去上訪,自從實行了村民議事會制度之后發現,上訪村消失了。為什么呢?因為大量的矛盾交給了村民議事會,由村民議事會自己解決,這就是西方的協商民主在中國基層的實踐,這種實踐非常寶貴,有可能形成中國未來真正基層的民主制度,真正的村民自治。不要說中國人素質差,不能搞民主,其實我們的制度設計只要到位,農民自己就可以實踐民主,在實踐中學會民主。

三、土地資源如何實現流動與整合?

我們剛剛講到,中國的小農經濟很難適應農村的發展,也很難適應農業的產業化,很難適應未來農業轉型的需要。怎么辦呢?如何把小農改造成“大農”呢?如何把分散的、抗風險能力低的小農主體改造成為抗風險能力強的、有一定規模的“大農”行為主體呢?前提就是土地制度的變革。現在農村大量的土地拋荒,原因非常簡單,因為農民都出去打工了,河北農民跑到了北京、江蘇、浙江去打工,他的承包地自然就拋荒了,沒人種了,沒人種的原因是土地收益太低。假定他一年雇人種的話收益可能不到1000塊錢,而他在深圳打工的話,一個月可能掙5000塊錢,因此,他的收益還抵不上他一個月收入的1/5,還要有很多其他的花費,像化肥、農藥、人力等等。所以現在農村土地集約化利用的程度非常低,大量土地拋荒,土地這種要素變成一個邊際效用很低的要素。

土地制度要不要改呢?現在在土地改革方面有兩派意見。一派意見,我們叫“福利主義派”,即很多人認為土地對于農民來講不光是生產資料,還是一個代表著一定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功能的要素。這個道理非常好明白,確實如此,在農村,如果把土地僅僅看成一個生產資料,那就比較幼稚了,為什么呢?因為大量的農民之所以這么放心地跑到大城市去打工,正是因為有土地作為保障,他一旦在深圳過得不好,他覺得家里還有三畝地,餓不死,所以在外面打工的這些農民,他的心理安穩度,那種心里有所依靠的自信是拉美國家的農民所沒有的。拉美國家很多農民之所以成為城市的貧民,是因為他喪失了土地。這個道理非常簡單,也比較好理解。

另外一派是“自由主義派”,這些人認為土地是一種市場要素,市場要素必須流動才能獲得收益。像美國一些經濟學家,包括劉易斯這些非常有名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農村的問題很簡單,就是允許土地自由轉讓、自由出售、自由抵押擔保就可以解決了。為什么不做呢?就是因為中國政府擔心農民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方面受損失,擔心一旦農民失去土地,他在外面打工極容易成為城市的貧民,。但是我們必須在福利主義和自由主義兩者之間做一個均衡,既要照顧到福利主義的社會保障功能,又要使農民的要素流通起來,不能使土地成為死的資產。

我們看到最近,尤其是十八大之后,中國政府關于農村土地的流轉、農村土地的抵押擔保(包括住房擔保抵押)方面的改革正在突飛猛進。近期,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的指導意見》,在這個文件當中,提出“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堅持依法有序、自主自愿、穩妥推進、風險可控的原則,按照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和經營權流轉有關要求,以落實農村土地的用益物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為出發點,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穩妥有序地開展兩權抵押貸款業務,有效盤活農村資源、資金和資產,增加農業生產中長期和規模化經營的資金投入,為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經驗和模式,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農業現代化加速發展。”這里面就體現了自由主義的觀點,要讓土地要素流動起來,要讓土地成為一個活的資產。農民其實沒有多少財產,他的財產主要就兩塊,一塊是他的房屋產權,另外一塊兒是他的承包地產權。當然我們知道,農民只是在農村土地產權當中獲得了一部分產權即承包權和經營權,因為土地所有權歸國家、歸集體。這里面講得非常清楚,是“土地的經營權轉讓和流轉”,而沒有說所有權。但即使是經營權轉讓,對農民來講可能都是致命的,為什么呢?假如他把經營權抵押給一個銀行,將來這個貸款收不了,銀行把經營權拍賣了,這個農民怎么辦呢?這個農民有可能流離失所,沒有生活的來源。所以,即使是經營權的轉讓和流轉,恐怕也得有相應的社會保障政策作為托底,才使得農村社會有穩定的基礎。但是不管怎么樣,農村土地的流動一定要流動起來,因為這個要素不流動的話,會阻礙農村的發展,會阻礙農民的增收,阻礙農業的產業化。

比如說現在我在河北巨鹿考察看到,巨鹿是北京市的“菜籃子”之一,有大面積的蔬菜種植。同時,巨鹿中草藥種植業非常厲害,據說全國金銀花很大一部分就是在河北巨鹿種植的。可是,這種大面積金銀花的種植,假如沒有土地流轉作為前提,怎么可能呢?你要說服農民把土地流轉給你,才能把周圍的幾千畝、幾萬畝地改種金銀花,而金銀花假如種一畝、兩畝是沒有意義的,只有幾萬畝一塊兒種才能保證它的質量,要統一施肥,統一進行田間管理、統一收獲、統一包裝、統一品牌,這是農村產業化的必要條件和前提。

四、鄉村文化的發展:重建集體凝聚力與文化認同

由于鄉村文化這幾年發展不好,整個鄉村社會活力不足。但是,文化發展的前提是這個地方有人,有了人才有文化,如果一個村里面都是些老太太,看不到幾個年輕人,這個文化怎么發展呢?所以我覺得,鄉村文化的發展,首先要有人氣才行,要有一定農民的聚居才行。

如果我們仍然是采取鼓勵農村人口外流的政策,鄉村文化是沒有辦法發展的,鄉村的凋敝仍然會加重,鄉村文化的消失的速度會加快,鄉村的危機會加深。農村這幾年硬件設施建設進步非常大,比如貴州、云南等地,交通等方面進步神速。但是硬件好辦,軟件不好辦,這個軟件就是文化的建設。要找到缺失已久的村莊集體凝聚力和文化的自我認同,這個事情很難。現在很多地方對鄉村文化認同越來越少了,尤其是農村的孩子們,對于本鄉村的文化認同越來越少,他也不了解自己的家鄉,因此缺乏認同感。包括在座的同學們,有一些可能來自于鄉村,可是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有多少呢?這可能是跟農村經濟滯后、農村治理的渙散有關系,但是農村文化衰敗也是重要原因。鄉村文化不僅是一個產業,而且能夠凝聚人心,能夠使得農民產生對鄉土文化的自豪感。很多鄉村文化的符號非常重要,能夠使得我們產生一種認同感,產生一種凝聚力。

很多人熱愛家鄉,都緣于這種對本鄉文化的自豪感和歸屬感。比如有祠堂,就有了一種歸屬感。現在很多退休的老人在城市里獲得了一定的聲望、學問和財富,但是回不到家鄉,因為家鄉的文化符號已經大多喪失殆盡,他沒有祠堂可以拜,回去也得不到任何土地,成不了“鄉賢”。可是在古代,退休的官員可以再回到他的鄉土,回去做一個鄉賢,在鄉土文化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舉一個小例子,我們從小老背詩,賀知章《回鄉偶書》,寫得很有意思,他告老還鄉,“少小離家老大回”,家鄉話沒改,但是回去之后,小孩都不認識他了。但是這個人回去之后作用非常大,賀知章是一個著名的詩人,官做得很大,在長安做了這么多年官,人脈總是有的,認識那么多官員與名流,認識那么多文化界的知識分子,他告老還鄉肯定會對家鄉的文化和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至少給年輕人寫封推薦信是可以的,老朋友們總得買賀知章一個面子吧。祠堂這種文化符號的存在,使出去的人跟鄉村仍然保持緊密的心理聯系,保持永久的血肉聯系,這是一個重要紐帶。這種人終身對自己的文化有種自豪感,他要定期回家拜祠堂,他骨子里對這些傳統家族文化符號有自豪感。這是發展鄉村文化很重要的一方面。

鄉村文化的發展需要動用兩方面的力量。首先,從內部來講,鄉村文化要挖掘、維護、開發,需要當地人的努力。同時,鄉村文化還要有城市文化產業與外來精英的注入。城市聚集大量的人才。最近我跟一個香港大學畢業的學生聊,他本科畢業之后,竟然沒有找工作,而是跑到福建一個小村去做志愿者,做鄉村文化的保護工作和扶貧工作。那個村是一個幾百年的老村落,有非常完整的書院、女子學堂,古建筑非常漂亮,風景非常優美,有豐富的民間手工藝術元素。這種古村落光靠當地人的發掘、維護是不夠的,一定要借助鄉村之外的城市精英的介入,因為這幫城市精英才知道那些文化符號有什么價值。比如說當地有些工藝品,當地人不覺得怎么樣,可是經過這些外來的城市文化精英介入之后,發現這個產業很有價值,可以與時尚文化對接,可以為當地的農民帶來豐厚的收入,它不光是一個文化符號,而且是一個產業。

所以,鄉村文化的建設,不僅僅是繁榮一個產業,不光是為了掙錢,關鍵還要重建鄉村公共生活。剛才我講的祠堂,祠堂實際上是一個公共生活空間,大家在祠堂里面敬拜的時候,表面上敬拜的是祖宗,實際上他們是建立了一個精神的共同體,建立了一個倫理共同體,建立了一個互幫互助的社會共同體。古代的祠堂不僅是一個宗教場所、祭祖場所,更是一個社會保障制度,是一個風險控制制度。因為在祠堂背后,有大量的義田、義莊、義學,這些干什么用呢?就是為了撫恤孤寡老幼與貧困者,祠堂承擔了社會保障功能。現在農村孤寡老幼、貧困人群靠什么人救濟呢?靠政府救濟是不夠的,所以要重建公共生活,包括村民活動中心、圖書館、民俗博物館、祠堂等等。這是鄉村文化建設起到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凝聚人心的作用,讓大家重新在一個公共空間當中得到一種文化的認同,得到倫理的重建。

五、集體經濟的發展與公共品提供

我認為現在鄉村渙散的根源,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人口大量外流引起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這么多年以來,集體經濟慢慢式微,慢慢消失,這是鄉村公共品供給失效的一個重要原因。我曾經與大城縣縣長搞了一個座談,他是清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在座談會上他談到,我們現在很多村莊比較破敗,你問問各家各戶,其實不缺錢,并不是貧困人口,但是村莊極其破敗,為什么呢?這是因為集體經濟不發達造成的。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我也有同感。因為你不可能指望一個單個的農民,一個小農去主動承擔公共品的供給職能。比如農村的垃圾怎么收呢?以前農村的垃圾很少,像我小時候,農村是基本不存在垃圾的,所有的垃圾幾乎都是有用的,都被自我循環使用了,但是現在的農村垃圾成山,這個問題的解決靠農民個體是難以勝任的,只有靠集體經濟。其他的公共品,像農田水利設施、道路建設、文化設施、醫療衛生、養老等等,這些公共品的提供,都不可能靠單一的農戶來解決,而要靠發達的集體經濟。

毛澤東那個時代,有一個巨大的優點,就是集體經濟比較發達,可是那時候農民的收入水平確實比現在低很多。集體經濟的發達導致在毛澤東時代,集體承擔了大量的公共品供給,比如說當時農村有赤腳醫生和合作醫療制度,所以農民看病花幾分錢就可以,甚至不花錢。農村有養老制度,靠集體來養老,五保戶就是集體養老制度。那時候農村大多有很好的幼兒園和小學,靠什么呢?靠集體經濟的發達。所以我小時候,盡管我們那個村非常窮,可是村里有很好的幼兒園和小學,條件不錯,為什么呢?因為集體經濟發達,可以有專職的幼兒園老師和村辦小學教師,盡心盡意教我們。現在想來,這在一個貧困村莊是很奢侈的,現在很多鄉村都沒有這種基礎教育設施。再比如說像鄉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在農田水利方面,中國到現在還在吃老本,還在使用毛澤東那個時代所建造起來的農田水利設施。1978年以來,這些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已經大量廢棄,現在你動員一個農民去義務修水渠,怎么可能呢?只有毛主席有這個力量,現在沒有這個力量。

因此,我認為改革開放最大的一個失誤是集體經濟的式微,使得中國的農村一時間退回到小農時代,現在看來,保留部分的集體經濟是有很大作用的。現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空間很大,政府應該給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創造條件,要盤活農村集體資產,包括土地等等,發展鄉村的集體產業,這樣的話,才能夠使我們農村的公共品供給更加有效。所以,現在當務之急是要發展集體經濟,這個說法并不是我一個人的觀點,最近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議當中就談到要發展集體經濟。

我們以前把小農捧得太高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走得太過頭了,以至于我們今天要回歸,重新認識集體經濟。對于集體經濟的認識,我們走過了一條“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過程。1978年之前是肯定的,1978年之后又否定了,而現在我們要“否定之否定”。小平同志曾經說過中國的農村經濟在1978年之后必須經過“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由人民公社制度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飛躍,解放生產力;但第二個飛躍更重要,就是由小農經濟到集體經濟的飛躍。我覺得現在恐怕就是這樣的時機,因為現在小農經濟確實有很大的弊端,有很多的局限性。從公共品供給的角度來講,必須發展集體經濟。

六、城鄉聯合體:雙向要素流動和兩個下鄉

很多人說中國是“二元結構”。我認為中國“二元結構”還不是單向的二元結構,而是“雙重二元結構”。第一重二元結構指的是城鄉之間的二元結構,假如把中國分成兩塊,一塊城市一塊鄉村的話,城鄉有很大差別,形成一個二元結構,這是我所說的一重二元結構。另外一重二元結構叫做“區域二元結構”,什么概念呢?就是每一個地區內部又分“二元”,又有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的差異,因此每個區域的“二元”跟城鄉總體的二元結構形成中國的“雙重二元結構”。形成雙重二元結構的最大的根源是什么呢?就是城鄉要素沒有雙向流動,是單向流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靠什么支撐了巨大的增長呢?我認為主要是靠大量的要素——包括人力資本、資金、土地——由農村單向地流動到了城市,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創造經濟奇跡的主要根源。比如說人力資本,大量的農民工跑到城市來,支撐了城市的發展,那些廉價的勞動力,帶來了城市大規模的發展和進步。每年有幾億農民工進入城市工作,每年春節的時候,數億農民工由城市返回鄉村,地球上最大的人口遷徙就發生在那幾天當中,多么壯觀啊。但是這個壯觀背后是什么呢?是城鄉二元結構的加深,是區域差異的加大,農民工的大量流動既帶來了城市的繁榮,同時也拉開了城鄉的距離。

除了人力資本之外,還有資金要素的單向流動,大量的資金由農村流向城市。我們看到這么多年以來,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以來,農村大量資金通過郵政儲蓄、通過農信社轉移到城市金融體系當中來,像個“抽水機”一樣,把農村的資金都抽跑了。農村形成了資金的真空地帶,我們叫做“系統性負投資”,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很少,導致農村的收入增加很慢。

還有土地要素。有人說,土地能流動嗎?當然,土地本身是不能動的,但是土地產權是能動的,農村城鎮化過程導致大量農村土地成為建設用地、城市用地,支撐了城市的繁榮,但是,農民并沒有從土地功能的轉變中獲得足夠的級差地租。

這種單向的要素流動實際上阻礙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我覺得現在應該重新反省我們的發展道路,應該走一條城鄉交融、城鄉一體化的道路,促進要素在城鄉之間的相互流動。要建立“城鄉聯合體”,要建立城鄉發展的共享機制。如果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增長,農民不能分享到或者是共享到這個增長帶來的好處和紅利,那這個增長是沒有意義的。中國的基尼系數現在很高了,成為全世界收入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成為全世界不平等感最強的國家之一,這樣能行嗎?這個國家并非因為財富的增長而變得安定,而是因為人們之間的平等感更強而變得安定。現在人是變富了,可是罵人的多了,為什么?他心理上不平衡了,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農村人口沒有分享到國家經濟增長帶來的紅利。所以我覺得要建立城鄉聯合體,要建立一個共享機制,由農村向城市的單向要素轉移,轉變為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既可以把要素從農村吸引到城市,也可以把城市的要素移到農村,這種增長才是真正的互惠的增長,而不是單向的向城市轉移。

這方面我們要有實實在在的舉措。比如說要鼓勵農村人才回流,鼓勵農村中的青年和婦女創業以及大學生的回鄉創業。假定一個農民他在深圳工作十年,有很好的工作經驗和創業經驗,他回到農村創業,要給他各方面的鼓勵和扶持政策。為了讓更多的農村人才留在農村,我們可以在農村更多地進行免費培訓、職業教育,鼓勵他們創業,鼓勵他們建公司,鼓勵農民合作社的發展,鼓勵農民家庭農場的發展。同時,在當地要有更多的農村金融機構為他放貸,讓他發展生產。同時還要加強農村產權的交易,像土地、房屋的產權交易。所以,在建立城鄉聯合體、建立城鄉共享機制過程當中,最根本的還是要提升農村本身的發展潛力,降低一個農民在農村創業的成本,這樣的話,才能夠吸引人才,把人才留在農村。

這里面有“兩個下鄉”:資本下鄉和精英下鄉。先說資本下鄉很多人說資本下鄉就是資本掌握了土地,掌握了農民,那都是很可怕的,他不會剝奪農民嗎?我覺得這個擔心是沒有必要的。擔心資本下鄉會侵害農民的利益,這種擔心是多余的,要素應該流動,應該吸引城市要素到鄉村,去參與鄉村各個產業的發展,引發農村的創新創業。很多城里的資本到鄉村之后,引發了農村要素的流動,比如說土地產權的轉移,這難道不好嗎?促進農村土地的集約化經營和規模化經營,這難道不好嗎?促進農村原有的低端產業向高端產業發展,這難道不好嗎?當然,在資本下鄉的過程中,我們還要防止負面的因素出現。有些城市資本,到農村之后流轉了土地,但是沒有對當地的農業產業和農民增收帶來正面效應,反而侵占農民的利益,跟當地政府勾結,這個當然是要避免的。但是,并不能以此為理由,來阻礙城鄉要素的雙向整合。以張家口為例,它的農業產業化,如果沒有大資本進行整合的話,這個產業是注定是低端的,也是容易造成資源浪費的,另外它的特色農業、旅游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實際上是需要大量的農業資本下鄉,才能保障它的發展。

資本下鄉進行資源整合,才能夠帶動鄉村產業的發展,包括文化產業、農業產業、旅游業等等。原來的產業有可能處于低端狀態,比如說我到河北的蔚縣調查,那里有豐富的鄉土文化產品,蔚縣剪紙知名度很高,可是它的產業化程度不高,收益不高。當地也有很好的文化景點,可是當地農民的開發力度還不夠,不能適應旅游產業發展的要求。所以我覺得,資本下鄉很重要。

二是精英下鄉。以河北為例,縣域經濟的發展,鄉村經濟的發展,十分缺乏人才,很多地方的資源特別好,比如說張家口、保定,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可是由于沒有人才,就難以開發。很多地方政府官員跟我談了他們的抱負和理想,但是由于當地缺乏人才,這些想法、規劃不能夠落地,難以實踐。我去巨鹿縣考察,巨鹿縣縣長跟我說,我們特別想在當地建立一個金融服務中心,促進縣域金融的發展,吸引大量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到我這兒扎根落戶。當時我聽了這個主意之后感覺很不錯,互聯網金融發展現在多么迅猛,如果在這個地方建立區域性的金融中心的話,一定會吸引大量的金融企業過來落戶。可是你發現,在這個地方缺乏金融人才,很難把它真正搞起來,甚至做一個好的規劃都很難。再比如說南宮縣,要搞一個電子商務城,把當地的特色產業,包括皮革業、農業產業發展起來,可是由于缺乏相應的人才,所以他現在尚處于初步設想階段,還沒有落地實施。所以我覺得城市精英下鄉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各位同學,你們將來畢業之后,到一些縣域去發揮作用,可能比你蝸居北京要好得多,你在這些亟需人才的縣域經濟中會有很多用武之地。

這種城鄉的共享機制,實際上體現在各個方面。我認為京津冀一體化的關鍵是公共服務一體化,公共服務當中有兩塊最重要,一塊是高等教育,一塊是醫療。如果把北京市的優勢產業,比如醫療和教育這兩個產業搬到河北去的話,河北會很快發生重大變化。需要建立一個共享機制,如果北京市把大量壟斷性的文化資源、高校資源、醫療資源放到河北去的話,河北一定會有飛速的發展。一個醫院、一個大學會改變一個縣乃至一個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我絕對相信這一點。你到美國去,會發現在美國很多地方,一個城市就是一所大學造成的。美國的大學大都在一些偏僻而風景秀美的地方,大學發展起來了,就會帶動當地的經濟和產業的發展。所以我覺得在教育和醫療資源共享方面應該是有前景的,但是不要搞行政的強迫命令,要用市場手段。

七、城市產業轉型、縣域產業布局與鄉村工業化:聯動機制

剛才我講到了淘寶村。淘寶村實際上是中國當下鄉村工業化的一個縮影。我到河北去調研,路上看到很多標語,其中有一個標語給我印象深刻:“與其東奔西跑,不如在家淘寶”。你作為一個農民,尤其是有知識的農民,別整天到廣東打工了,東奔西跑,那多累啊,不如在家淘寶,用手機或網絡終端,建立一個淘寶店,就可以在家里淘寶,依托當地資源做好一個產業。比如說我剛才講到的汽車配件產業,依托這個產業,一個農民就可以獲得很可觀的收益,在家里當老板多舒服,每天跟夫人、孩子、父母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比東奔西跑在深圳打工要好得多,幸福指數要高得多。所以我覺得對于這種淘寶村,應該有更積極的看法,不要以為他們低端、落后。不要瞧不起這些條件很差的鄉村工業,溫州這些地方的鄉村工業就是從這個起點上發展起來的,最后成為全世界知名的制造業基地。

同時,作為一個地區來說,要有一個全盤的產業規劃。一方面是依靠農民淘寶村自我的發展,自主的發展,另外一方面,地方政府也要有意識地改善本地區的產業布局。

第一,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每個地區有什么產業,有什么優勢,要摸清,不要主觀性地盲目“創造”一個高大上的產業。

第二,要構建自己的特色產業集群,打造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注重產業之間的互動與協調發展。你要考慮一個產業鏈,比如說大城縣的紅木產業,由紅木產業到設計、加工制造、銷售,再到古董文物市場、鄉村旅游業、酒店服務業、金融業等各方面,形成一個產業鏈。要著力打造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不要依靠一個單一的產業孤軍奮戰。比如說像南宮市的商貿業、電子商務,要與當地的淘寶村的產業升級結合起來考慮,讓它逐漸轉型,提升檔次。

八、結束語:區域協同發展的機遇

以上我們討論了區域協同發展的很多方面。我認為,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核心是資源共享,要使得城鄉要素互相流動,消除人為的政策性壟斷,促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消化大城市的過剩產業,防止大城市病。在北京,大城市病已經非常非常嚴重,很多產業高度集中,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惡性競爭。很多人才集中在北京得不到很好的利用,甚至很多年輕人在北京沒有很好的生活質量,忍受著城市的擁擠、骯臟的空氣和低下的待遇,而不知道在縣域、在鄉村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同時,我也反對簡單依靠行政力量,把大城市資源搬到不發達地區去。最近這種行政化命令越來越嚴重了,我覺得行政命令式的強迫把大城市資源遷移到不發達地區,這個遷移短期內可能起到作用,但是長期還是不可持續。我們要出臺系統的扶持和鼓勵政策,鼓勵要素的自由流動,讓市場去引導要素流動,而不要老用行政方法。一些大學城依靠行政命令搞起來,最后成為空空的鬼城,要引以為戒。區域協同發展的精髓是運用市場的力量,加大市場競爭,政府進行相應的政策指導,這樣會導致區域的協同發展更有后勁,更具有可持續性。我們要創造條件,使大城市的優質資源(包括醫療、教育、文化、技術、資本)能夠自然地向不發達地區轉移,以獲得更大的效應。要鼓勵區域間的產業互動、產業融合、資本連結,發揮產業之間的上下游關系,構建跨區域的產業鏈條。

我剛才在演講中特別談到了幾個關鍵詞:鄉村治理、公共品供給、集體經濟發展、鄉村文化復興、城鄉聯合體,這幾個問題,我相信都是未來半個世紀中國必須面對、也必須辦好的重大問題。中國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國家,但中國未來的希望還在廣大的農村,正是由于中國農村的存在,才使得中國的經濟發展更加富有彈性,更加富有發展的空間和潛力。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副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本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制服祙在线 | 在线观看国产精选免费 | 中文字幕无线在线视频观看 | 又紧又大又爽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国产宗合 | 亚洲国产99精品国自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