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缺與流失構成的雙重困境,正是農村人力資本空心化的現實表現。一方面,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的基礎不穩致使其呈現出先天性短缺。由于歷史條件和現實政策的影響,我國農村一直較為缺乏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本培育。就當前而言,培育新型農民已經成為了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內容。但由于地方政府思想上的不重視、行動上的遲緩以及農村組織的管理不力和農民個體投入的有限,都使得新型農民的培育步履維艱。另一方面,農村人力資本的后天流失愈發嚴重。改革開放以來,日益加速的城市化和工業化,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較多的就業機會。于是,農民便開始源源不斷地流入城市,打工經濟一時興起,甚至一度成為部分地區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目前部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已然超過了農村發展的可承受限度,導致農村出現了眾多問題。其中,青壯年農民已經成為農村外流人口中的主要部分,而這一群體原本應是農村人力資本培育的重點對象,其流失不僅導致了農村人力資本數量的短缺和質量的下降,還直接導致了農村人力資本的空心化。
基于農村人力資本的現狀分析,對其治理而言,應該實現預防與培育的二元并行。一方面前置農村人力資本空心化的應對關口,并進行積極預防,另一方面也應有效治理已出現的農村人力資本空心化。其一,各級政府要重視農村人力資本空心化,并承擔起治理之責。具體來說,盡快調查農村人力資本的現狀,重視潛在的、可能出現的農村人力資本空心化,并制定相應的預防應對方案。此外,在增加農民發展機會和完善農村公共服務上強化作為,盡可能讓農民在當地實現經濟增收和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從而在源頭上遏制農民的過度外流,緩解農村出現的“農民荒”現象,同時為農村儲備充足的人力資本。其二,應盡快建立統一的農村人力資本培育機制。一方面,需盡快成立統一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和人力資本培育的領導機構,使其承擔起統籌、分配培養資源的重任,并有效指導全國農村人力資本培育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應更多地關注農民的發展需求,提高農民的勞動技能、科技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讓農民在當地尋找到致富發家、實現個人價值的途徑。通過各種政策來強化地方農村人力資本培育工作,從而減少農民的過度外流,進而預防和治理農村人力資本空心化。其三,推動新型農民培育工作的加速開展。政府要在資金支持、人才保障等方面為新型農民培育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農村組織要進一步承接起新型農民培育政策與工作的落實;要提高農民對其個人能力提升的認識,積極參與到新型農民培育中來。加速培育新型農民,不僅能為農村積累優質的人力資本,而且也能切實有效地加快新農村和美麗鄉村的建設進程。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