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徐遠:征地沖突的根源在于農村土地產權太弱

[ 作者:徐遠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7-08 錄入:王惠敏 ]

征地沖突時有發生
    清明回鄉掃墓,田頭和老鄉聊天,說起鄰村征地,幾位鄉親竟被打成重傷。我問緣由,才知補償真的不算高,一畝農地29600塊錢。蘇北老家人均地少,也就1.2畝的樣子,這樣人均才35000多塊。這點補償款對于主要靠進城打工的人家不算什么,但是家境貧寒一點的老鄉就事關重大了。面對失地的恐懼,看著不多的補償,矛盾自然就難免了。可是征地的人代表當地政府,還時常雇上幾十個孔武有力的小伙子壯聲勢,加上征地過程中不斷出現的田角地邊的摩擦,沖突很容易就起來了。
    問起為何補償只有29600元/畝,政策上不是已經把補償從畝產值的30倍提高到40倍了嗎?這樣算的話一畝地補償應該在4萬元左右。仔細問,才知道原來征地補償款有30%的提留,不發給村民的。至于提留依據的是什么,老鄉只知道上頭有文件,是什么文件,老鄉當然不知道。老鄉知道的,是去年鄰村征地發到手里就有35000元。一下子少了5400元,老鄉當然不干。
    我在網上搜了半天,也沒找到這么一個提留30%的文件,只好了了。我相信這個文件大概存在,不明了的是這個文件是哪一級政府發的,這提留的錢如何用法。看起來,這提留是官家定的,并沒有經過廣泛征求農民的意見。尤其不明了的,是這個文件本身是否一定立得住腳。近年來征地補償的精神是提高補償標準,切實保障農民的財產性收益。用提留的辦法減少征地補償,怎么看都有違反征地補償文件精神的嫌疑。官家當然會有各種理由進行這樣的提留,可是對于農民而言,以后這錢怎么用,農民看不見,也管不了。這錢,其實就是沒了。
    其實類似這樣的盤剝農民的事情,了解基層的人大都不會太奇怪。中南海遠在萬里之外,出再好的文件,也難管得住天高皇帝遠的事情。管得住大城市周邊的村,也管不了偏遠一點的地方的鄉村。地方上的事情,有地方上的一套邏輯。
    比如說,文件下發了,還有一個解讀的問題。地方官員和開發商為了拿地,總會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讀。土地政策這么復雜,專家們尚且爭論不休,農民哪里鬧得清楚,絕多數人一邊聽著官家的忽悠,一邊總覺得有哪里不對。最后地被拿走了,和官家的人往往也不知如何爭辯。而且,征地的人往往能言善變,政策文件頭頭是道,地方發展的大計娓娓道來,農民們看起來自己的地沒了還是應該的,而且國家已經對自己照顧有加了,心中自然窩火。征地的出于各種原因往往勢在必得,常常人多勢眾,聲勢浩大。征地過程中涉及利益很大,矛盾很多,打人的事情,也就難免了。
沖突的背后:定價機制不合理
    這些年征地中屢發沖突,很多人可能都習以為常了。然而那么多的問題,還是要仔細想一想背后的根源。
    倘若征地的決策是合理的,那么被征收的土地必然可以有價值更高的用途,不管征的地上建房子、蓋工廠,還是修基礎設施。建房子、蓋工廠都可以產生很高的價值,比種莊稼高得多,獲取很高的利潤,這已經是常識了。你看江浙、廣東早年為什么這么富?不就是早一步嘗到了工業化的甜頭?近年來房子這么貴,大中城市賣到兩三萬一平米,縣城也常常上五六千。相比之下,種地的收入真是九牛一毛,拿出來一部分來補給農民就是了。這是共贏的事情,處理得好,其實是可以做到皆大歡喜的。你看現在城里的舊城改造的拆遷,往往補償很高,被拆遷的人一面談價錢,一面竊喜,就是大家其實都改善了。
    修基礎設施的賬要稍微間接一點。基礎設施會提高周邊產業的價值,費用應該分攤到周邊產業上去。比如說,修地鐵沿線的房子會漲價,漲價的部分其實是地鐵的價值。倘若周邊沒有這樣的產業,不能分擔這樣的成本,那么說明這基礎設施的規劃未必恰當,征地未必合理。這種情況下,征地決策就有問題了,這地就不該征。城市化已經進行了十多年了,這點道理其實大家都已經很明白了。那么把更高的價值拿出一小塊來補償給農民,這就是簡單的利益共享,應該沒有那么多沖突的,有沖突也可以通過協商解決的。
    那么問題的癥結在哪里?是征地的人太貪心,不愿意拿出多一點的份額補償農民?貪心肯定是有的,可是貪心不是理由,因為貪心不能定一個不合理的補償價格。商家可以貪心要高價,可是客人不出價的話,買賣就做不成,討價還價的結果一定是雙方都能接受才會買賣成交。奸商欺客是有的,可是終究不能長久。能定一個不合理的補償價格的,一定是一個不合理的定價機制。這不合理的定價機制為何能夠存在,并且持續存在,就很關鍵了。

定價機制不合理的根源:農村土地產權太弱
    想來想去,不合理的定價機制的根源,在于農村土地的實際產權其實是很弱的。產權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束具體的、可以分割的權利,包括使用、收益、轉讓。權利所有者在使用、收益、轉讓財物的時候,受到多少約束,要花費多少成本,都是決定產權強度的因素。約束越少,行使權利的成本越低,則產權越強,否則產權越弱。比如說,我的鉛筆我愛怎么用就怎么用,用起來也沒有什么成本,不高興扔了別人也管不著,這樣的產權是很強的。不過,即便是鉛筆的產權也不是絕對的,比如說我不能用鉛筆作為武器去傷人。
    具體到農村土地,產權其實很弱的。倘若農村土地的產權很強,那別人就不能隨便征農民的地。征地的話,就要坐下來談價錢,而不是簡單規定一個價錢。否則就不是征地,而是搶地,至少是“強買”。實際上,過去這么多年的征地,就是對農村土地的“強買”。強買能夠發生,其實就是產權太弱了。
    那么,為何農村土地的產權很弱?1982年憲法不是明文規定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所有嗎?看起來這是很清楚的呀?可是實際上,“集體所有”是個極不清楚的概念。若是集體所有,那么這個“農村集體”就應該對土地擁有完全的處置權。可是農村集體能自由處置土地嗎?能自由買賣嗎?能自由決定用途嗎?村集體成員進城可以把土地自由賣給別人嗎?對上述一系列問題的回答,都是“不”。
    最主要的,是現行法律法規對農村土地的處置,施加了層層限制。這些限制的核心,就是農村集體土地是不能進入市場流轉的。要流轉,也必須在近年來慢慢放開的狹小范圍內。比如,現在農村的農用地在不改變農用地用途的前提下可以轉租、轉包。再比如,農村的房產可以出售,但是宅基地是不可以的,而且房屋只能出售給農村集體組織的成員,不得出讓給城里人。可是城里人出價高,這樣農村的房屋就賣不出價錢來。出讓房屋給本村人,同時失去的還有宅基地的使用權,因此很多進了城的農民寧愿把房子空著,也不愿賣掉,由此形成很多空宅。
    農村集體土地是不能進入市場流轉這句話,看起來簡單,其實意味著市場里面的所有機會,都與農村土地無關了。經濟的成長,最終源于市場的發育,使得資產在市場里有更好的運用,并掙得更高的收入。既然農地與市場無關,也就無法充分分享經濟增長、收入增加的好處了,這是這些年來農村相對落后的根源。

作者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澎湃新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1000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aⅴ手机版 | 亚洲伦乱子亲农村在线视频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第36页 | 色花堂精品国产首页 | 一级a爱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第一页 日韩午夜午码高清福利片 中文字幕第一区第二区 |